一年前,我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大用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从严谨细致的审计案头一头扎进充满烟火气息的乡村沃土,从“查账本”到“解心结”、从“数字控”到“庄稼人”,转变充满了挑战、困惑,也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感动、成长。
在审计机关,工作重心是查问题、防风险、促规范,但是大用村扑面而来的乡土逻辑颠覆了我的认知体系。比如,审计的精准在于小数点后两位,而乡村的精准在于“哪家有几亩地、谁家有啥难处”。刚到村,我试图用“审计式”问卷快速掌握村情,却发现远不如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坐在老乡家里拉家常来得有效。比如,审计讲究程序正义、流程规范,但村里则讲究如何让规则有温度、能落地。村里推行“33治丧”机制时,我起初过于依赖文件宣讲,效果甚微,后来我才理解到,乡村的规范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传统习俗基础上的创新,而非简单的制度移植。
审计工作培养了我严谨的逻辑、发现问题的敏锐、依规办事的定力,这些专业知识在到村任职之中,既是我的独特优势,也需经历艰难的本土化改造升级。比如,审计中的风险意识让我在推动村居项目时,格外关注合同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预期收益的可行性,我主动协助村“两委”完善机制,力求项目健康可持续。比如,审计的问题导向让我在调研中,不仅看到缺乏技术和资金的表象,更让我深入思考如何链接资源、如何设计培训内容、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等。再比如,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审计的证据链思维帮助我更客观地厘清事实,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面对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等全新领域,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如何开好院坝会,如何动员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如何与“等靠要”思想的群众有效沟通,这些都是在审计教科书里找不到答案的考题。我向村干部学“土办法”,向乡镇干部学政策运用,向老农户学耕作常识。这一年,是本领恐慌驱动下疯狂学习和实践的一年。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合格的到村任职选调生,必须是多面手,既要懂政策、会协调,又要能吃苦、有韧劲;既要仰望星空谋划发展,又要脚踏实地解决鸡毛蒜皮。
审计工作相对超脱,而到村任职则要求我彻底转变角色,成为政策的执行者、村庄的建设者、村民的服务员。家门口的路能不能修一修,灌溉水池啥时候能建好,孩子上学能不能申请补助,这些小事是村民生活中的大事。我慢慢学会不再用宏观视角去轻视这些微观诉求,每一次政策疑问,每一次协办手续,甚至每一次倾听牢骚,我获得的信任都在增加。
到村任职,发挥专长去做事才是根基,我会更深入地融入村级事务管理,协助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推动村务公开透明化,探索建立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为乡村善治注入审计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