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始终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强大动能。
龙坪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东北部。龙坪镇在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过程中,创新构建了“三链协同”治理模式,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同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结合,推动乡村治理实现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从“环境整治”向“生态富民”升级。
压实责任链,党建引领跨级联动。一是书记领衔高位推。镇党委书记挂帅成立“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工作专班,压紧压实“党委统筹、班子包片、支部落实、党员包户”四级责任,实现资源统筹、要素集成。2025年以来,累计召开党委会专题调度7次,解决污水管网铺设、宅基地争议等重点问题20余个,形成“压力传导一竿子到底”的工作格局。二是一村一策靶向治。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由镇党委统筹、各村(社区)党组织负责,对全镇4村2社区重点村寨和村民集聚点开展情况摸底,结合摸底情况制定“一村一方案一清单”,明确重点任务、关键举措和具体责任人,做到因村制宜、靶向精准。统筹镇村力量开展问题全覆盖排查,建立“一户一策一台账”,累计排查梳理问题6399个,整治问题6163个,整治进度达96.3%,实现“问题清单”向“成效清单”转化。三是强化指导保质效。组建工作宣传指导组,对6个村(社区)开展拉网式宣传指导,营造浓厚氛围,切实提升村级党组织工作质效,同步强化进度管理,分类处置重点难点问题294个。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思路,适时开展现场观摩,采取观摩学习、互动交流方式,激励推动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出彩。2025年以来,开展现场观摩4场次,推动整治残垣断壁304处、乱堆乱放5561处。
拓宽组织链,示范带动攻坚克难。一是支部领航强堡垒。因村制宜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和群团等基层组织117个,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形成“村级党组织—村民组(网格)党小组—党员联户长”的纵向组织体系和“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的横向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村级党组织工作统筹力度,做到治理精准化、精细化。2025年以来,通过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会议研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9次,协调解决河道污染、垃圾清运等问题和事项26项。二是组建队伍强力量。结合“干部下沉·强基提能”行动,统筹下沉干部、村干部、驻村干部、群众代表等成立“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队、宣传队、筹备组、管事组等队伍36支。坚持“群众推、‘两委’商”模式,整合保洁员、河道管护员、公厕管理员等岗位,因村因组设置公益性岗位249个,成立护林队、河道巡查队、卫生整治志愿队等18支,组织开展日常巡查、问题整治等工作,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实现从宣传动员到整改提升的高度闭环。三是党员带头强示范。根据镇村在职党员、农村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类别,分类建立党员责任区65个,组建党员先锋队12支,以村(社区)为单位,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亮牌对标争先锋”等活动,全镇600余名党员带头认领“环境管护责任区”“矛盾调解岗”,带动4300余名群众主动参与,实现从“群众站着看”到“大家跟着干”的生动局面。
完善机制链,全民共建多元共治。一是奖惩相长激发热情。按照“党建+金融+积分”的基层治理思路,通过向上争取、镇级匹配、村集体出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建立“积分超市”1家、积分兑换点4个。同步实行“1142”积分管理(1张红黑榜、1张积分公示榜、四级网格化、两个小组管理),将群众在参与基层治理和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中的贡献进行量化赋分,通过积分兑换日用品的方式,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积极性。截至目前,已开展积分评议4次,发布“红黑榜”7期,兑换物资价值超1万元。二是民主议事共商共决。聚焦培育文明新风和“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通过筹备组、管事组成员会和村民代表会等方式,将环境治理、管护要求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约束群众不良行为。建立“意见收集—民主协商—事项办理—结果反馈—总结提升”议事制度,将“厕所革命”“畜圈改造”等事项纳入村民代表会决策,依托村级办公场所、红星自治村民组议事室等阵地,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议事会658场次,推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注重发展强化支撑。依托整治成果、龙坪美食、体育基础,大力发展“文旅体”融合模式,打造“红心组农耕体验+双堰组民宿旅游”路线,利用拆除残垣断壁土地建设菜园、花园、果园“三园”10余处发展微产业,实现“环境美”向“产业兴”转变,在推动集体和群众增收的同时,也解决了村级党组织资金不足、底气不足等治理困境。
龙坪镇的实践有4点启示。首先,党建赋能是核心引擎。龙坪镇通过“书记领衔、支部领航、党员领跑”,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确保乡村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其次,群众主体是关键支撑。通过“积分制”“红黑榜”“民主议事”等机制,龙坪镇成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治”到“我要治”的转变。这启示我们,乡村治理必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以制度创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再次,创新机制是破题法宝。针对治理难题,龙坪镇探索“三链协同”模式,将责任链、组织链、机制链有机融合,形成“治理—发展—再治理”的闭环。这表明,乡村治理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以制度化、精细化、长效化举措破解痛点堵点。
最后,生态优先是发展底线。通过“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举措,龙坪镇将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整治成果大力发展“文旅体”融合产业,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双赢。
播组宣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中心社区红村组(播州区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