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赫章县罗州镇,2024年还被列为后进的民联村,已实现华丽转身,7月刚被评为2025年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先进村。
这场“逆袭”的背后,是民联村党支部紧扣“三个聚焦”精准发力的生动实践,更是“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鲜活注脚。
从涣散到凝聚
“过去村‘两委’干部精神头不足,工作推着走、问题绕着走,群众意见大。”提起一年前的民联村,村民记忆犹新。2024年,因村“两委”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工作落实不力,民联村党支部被列为后进。
知不足而奋进。县乡两级迅速明确包保联系领导,与村“两委”同题共答,以“抓学习、转作风、提效能”为主线,密集召开支部党员大会17次、支委会17次,把问题摆上台面、把症结找准挖深。一次次思想碰撞、一场场作风整顿,让村“两委”干部逐渐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担当。如今的民联村,班子成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带头啃硬骨头、主动解民忧,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心骨。
从闲置到兴旺
“土地流转有租金,家门口务工有薪金,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在平菇大棚里忙碌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这变化,源于民联村党支部对产业发展的精准发力。
立足当地自然条件,村党支部锚定产业兴村目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发展的资本。通过招商引资,村里160个闲置大棚被盘活,用于平菇种植,不仅解决了土地流转费难题,还为30多名村民提供了长期岗位,他们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村集体通过出租大棚,每年收入12.8万元。同步发展的200余亩魔芋特色种植,又带动20人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一个个大棚里的新希望,一张张笑脸上的获得感,让乡村振兴有了真实可感的模样。
从痛点到亮点
“路好走了,厕所干净了,村里矛盾也少了,住着舒心。”说起村庄的变化,大伙儿纷纷点赞。民联村党支部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把基层治理的痛难点变成惠民增长点。
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村里争取资金198万元,实施道路硬化、户厕改造、污水治理等工程,泥泞路变成水泥路,臭水沟改成清水渠,村庄颜值大幅提升。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村干部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3件。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培育文明新风,邻里和睦、孝老爱亲蔚然成风。从环境脏乱到村容整洁,从矛盾频发到和谐有序,群众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从“后进”到“先进”的可喜变化看得见、摸得着。现在,村党支部强了,产业起来了,村庄美了,民心也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