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我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爱园镇张唐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扎进苏北平原这片“一稻一麦”的土地。“三夏”时节,麦浪翻滚,收割机轰鸣,空气里弥漫着阳光炙烤麦秆的焦香。不知不觉间,衣角袖口总会沾上细碎、扎人的麦麸。这不起眼的金黄碎屑,成了我这个选调生融入乡土的无声印记,也见证了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最真切的体悟。
麦麸沾衣,才懂农时金贵。刚来时,“抢收抢种”工作只是文件中的词汇。站到地头,看着收割机轮番上阵,听着调度员嘶吼的呼喊,感受乡亲们紧盯天气变化的焦灼,才明白“麦熟一晌”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倒计时。作为到村任职选调生,我时常穿梭在晒场、田埂、农户家协调调度,查看进度,倾听急难愁盼,麦麸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沾上衣角袖口,带着阳光的燥热和麦芒的微刺,被刺红的皮肤,就是农时紧迫烙在身上的印记。一粒麦从田间到仓里,背后是多少无声的汗水与揪心的等待?深扎基层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句话的分量。
沾着麦麸,才知乡亲难处。坐在办公室里,问题总归是“机器不够”“地方难晒”。可守在晒场看人翻麦子,蹲田埂听老农掰扯收成,才真正摸到难处的筋骨:农机手忙碌一天的疲惫,老人守着湿麦子无处摊晒的愁容,粮贩压价时乡亲们闷声的叹气。衣上这些麦麸,像一根根灵敏的触须,让我接收到麦田深处最真实的信号,让我丢掉“想当然”:协调机器,不是填个表,得追着机主跑,算准地块的茬口;腾晒场,也不是一句话,得一家家商量,劝邻里合用院子、错开时间……这些琐碎的“跑”和“磨”,是麦麸沾在身上后,心里那份“等不起”催出来的劲儿,时刻把乡亲事看作自己事,真正把他们的“上心事”变成自己的“心上事”。
拍掉麦麸,方晓农时未歇。最后一车麦子刚入库,地头的水泵就突突响起来,刚卸完麦子的拖拉机,转头就挂上了旋耕犁。晒场边树荫下的那块西瓜还没吃完,焦灼的“催水”声已经此起彼伏:“小王,水用完了,下一茬的水什么时候灌上?”“育好的苗,没水就蔫了!”协调水源成为了我最关心的问题——追着水管站问流量,掐着时间算轮灌,在争水的邻里间两头说和,嗓子冒烟,脚步生风,总算,水引到了渠里,流进了干渴的秧田。衣襟上拍打掉的麦麸,转眼就被新翻的泥浆溅上了点。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这片土地交付的责任,并非止于颗粒归仓,更在确保每一寸翻开的泥浪里,都能准时落下希望的秧苗。
作为选调生要放下架子,真正融入基层,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麦麸会落,但这泥土的托付和守护的责任,已深深融进血脉——让每一寸土地不误农时,颗粒归仓,就是我们守护乡村振兴最坚实的脚步。
王子威
王子威(左二)在田间协调农机调度。(泗阳县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