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镇,一个名叫兰台子的村庄,凭借一条充满年代感的“80年代街区”悄然走红。曾经沉寂的四排闲置民房,如今化身怀旧风情街,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20世纪80年代的“盗梦空间”。
9月19日,记者走进兰台子村“80年代街区”,时针仿佛被拨回至40年前。早点铺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斑驳墙壁上粉刷着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老式二八自行车斜倚在墙角,裁缝铺的橱窗里,当年流行的连衣裙样式吸引着路人的目光。每一件老家什、每一张旧照片,都在无声讲述着那段流金岁月。
“村里空心化问题一度很突出,年轻人都出去了,房子也就闲置下来。2023年7月,我们将这些房屋统一流转出来,交由企业专业化运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武彤告诉记者。
从本村走出的企业家李国志,回村运营这些闲置民房发展乡村旅游。他搜集来20世纪80年代的老物件,建造了这个约1200平方米的“时光容器”。
独特的风格带来了人气,今年国庆假期兰台子村日均客流量在2万人次。李国志说,兰台子村不靠山也不临水,那就自己造景,以特取胜。“我们村建‘80年代街区’有一个优势,就是此前人气就不差,因为七里海是小有名气的垂钓目的地,每年都吸引不少人专程来钓鱼,现在来钓鱼的客人可以上岸吃吃饭、逛逛街、怀怀旧,多好。”
“80年代街区”带动不少村民开餐饮店、文创店,收入水涨船高。在街区做保洁的老人杜克起说:“我原本只能在家闲着,现在一个月还能挣上3000多块钱。”
成功引流,初战告捷,但热闹的背后也有隐忧。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4万元,主要来源于“80年代街区”的房屋出租。武彤表示,村里就像守着一座流量金矿,却还没找到最有效的开采方式,“怀旧的热度退去,后续怎么发展?我们一直在琢磨。”
武彤有了一个新想法,打算让兰台子村与周边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宁和稻香蟹美园等形成联动发展,大家抱团,彼此引流。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秘书长翟磊教授非常认同武彤“抱团发展”的思路。她认为,不能仅仅把兰台子村作为七里海的一个附加景点来推销,而应将其塑造成一种与湿地自然体验互补、不可或缺的心境转换空间,比如上午在湿地观鸟赏苇,下午回街区安顿身心,让旅途既有诗与远方,也有梦与故乡。
对村里来说,还有一个趁手的项目,即李国志着力推进的“捌零年代”民宿项目,这个项目延续20世纪80年代怀旧风格,新建57间主题客房,能接待200人。兰台子村计划参与这个项目,一起做住宿、餐饮服务。此外,兰台子村还在筹备直播和短视频等线上宣传,吸引游客,推广特产,为村集体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我们村基础薄弱,但我们从未停止努力,千方百计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武彤诚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