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秋点兵 到村任职选调生:到!
2025-10-17 14:1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秋抢时、粮归仓,分秒必争。金秋,各地乡村处处是秋收的忙碌图景。在守护“大国粮仓”的关键时节,全国各地的选调生们以实干扛起担当:扎进田间、守在烘干塔旁,筑牢颗粒归仓“第一道防线”;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协助完善产业链管理,为村庄后续发展攒足“后劲”。让我们来看这些年轻人如何在秋收“练兵场”上淬炼本领、磨砺成长。

  保秋收,确保颗粒归仓

  秋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眼下,广大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正以“冲锋者”姿态投身秋收一线,把攻坚力量沉到田间地头。他们紧盯天气变化与作物成熟进度,破解“人手不足、抢收不及时”难题,确保秋收进度不滞后。

  入秋后,河北省香河县刘宋镇太平庄村迎来了玉米收获季。然而一场狂风暴雨裹挟着冰雹突然降临,短短十几分钟,村里大片玉米被砸得倒伏在地。村民们望着眼看就能收获如今却一片狼藉的庄稼,心疼得眼眶泛红。

  灾情紧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康笑敏第一时间向村书记石宇提议组建“抢收小组”,先对接种植大户,保障规模地块;再重点帮扶留守老人;最后统筹调配劳力,随时支援急需农户。程大爷的儿女都在外地,5亩玉米倒伏在地。康笑敏和小组队员一早赶到,来回帮着搬运玉米,再剥皮、晾晒。正挥汗如雨时,程大爷颤巍巍地递给他们几穗熟玉米:“尝尝,你们亲手收的,香!”朴实话语里有粮食归仓的踏实,更有共克时艰的暖意。

  在秋收过程中,为村民解决遇到的农机设备问题,是守住粮食丰收的重要环节。选调生们靠前服务,联动农机站开展“点对点”支援。

李翔帮种粮大户抢收秋粮。(孟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连续大半个月阴雨,让豫北大地的秋收面临许多挑战。“农机是否够用?晾晒场地是否充足?”河南省孟州市会昌街道东曹村以种植花生、玉米为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李翔每天骑着电动车在村里转悠,随时帮村民解决秋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0月13日上午,正在地里忙活的玉米种植大户罗继光向李翔求助:“我家还有20亩玉米没收,这几天一直联系不上农机,天气预报明后天又都有雨,给我愁坏了。”“叔,放宽心,我现在就帮您联系,等会咱一起收!”当天下午,两辆农机准时抵达罗继光家的玉米地,李翔利索地爬上农用三轮车,将收获的玉米码到车上。眼看玉米全部收完,罗继光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

  既当“解难人”,又做“传技者”。不少选调生还结合田间实操开展“微培训”,围绕新农机操作、粮食晾晒等关键环节,用“土话”讲技术、做示范,把实用农技手把手教给村民。

  “多亏小王教俺们调收割机、辨霉变!”近日,山东省乐陵市朱集镇朱集村村民提起村党委书记助理王敏满是感激。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的王敏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帮村民们解决了不少秋收中的“拦路虎”。

  “多日降雨让玉米地成了‘泥潭’,我家的收割机陷进了地里。小王赶到现场后,判断是黏土地含水率过高,指导农机手倒半米压实车辙,割台调至15厘米就解决了。”村民常秀敬回忆。村民王英家1000多斤玉米返潮,全家急得跳脚。王敏先教她辨别霉变程度:“温度超25℃、闻着有酸味就是霉变信号。”接着又教处理方法:“加强通风,摊薄晾晒,厚度不超过5厘米,每天翻晒3次。”事后,王英拉着她的手:“你教俺的方法真管用,玉米一点没糟蹋!”

  促增收,打通产销“快车道”

  秋收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户的“粮袋”变成“钱袋”。选调生们主动搭建产销桥梁,开展“订单农业”“线上直播带货”等模式,推动农产品从“田间”高效走向“市场”,促进丰收变增收。

陈秋月打包柑橘。(石马村村委会供图)

  “我们村的柑橘红了。”四川省蒲江县寿安街道石马村的果园里,种植户脸上喜气盈盈。他们告诉记者,过去柑橘年年丰产却不丰收,改变缘于村党委副书记陈秋月的到来。

  2024年初,陈秋月到村任职,正赶上柑橘销售季。村党委书记覃素蓉告诉她:“咱们村柑橘品质好、产量高,但种植户却赚不到钱,大伙急啊!”陈秋月立即开展走访调研,发现根源在于缺销售渠道和品牌,于是带着村干部们注册“长秋山”品牌商标,开始试水电商。去年柑橘季,村委会的灯常亮到深夜,他们帮农户销售柑橘4万余斤,销售收入超17万元。

  今年,陈秋月在村干部协助下引进专业农业公司,共同打造抖音账号“小谭书记在农村”,通过23场直播,目前已实现销售额70余万元。柑橘再也不愁卖,村民的“钱袋”终于鼓起来了。

  秋日的湘东大地稻熟果香,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田心村的收割机声中却掺杂着村民的叹息。原来,土特产销路不畅成了村民心病。为了破局,村党委书记助理杨春霞提议“直播助农”,获村“两委”认可。她迅速行动,深入各村民小组摸排农产品产量、品类、品质,建立“资源清单”,对接商超、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打通多元销路。

  9月28日晚,村委会院子变成临时直播间,村民们带着辣椒、蜂蜜、走地鸡等赶来。晚上7点半,首场直播开启:村书记用方言吆喝,杨春霞热情讲解,两小时后,村民带来的农产品售罄,大家欢呼雀跃。“让村民的耕耘被看见、让他们的汗水有价值,振兴路才能越走越宽。”杨春霞说。

  除了品牌赋能、打造线上销路,选调生还指导农户做好农产品分级、包装、溯源等工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秋收成果真正惠及农户。

  眼下,云南省开远市羊街乡宗舍村的榴莲蜜薯迎来丰收。脱贫户何春永蹲在田埂上,看着一筐筐蜜薯被装车运走,脸上难掩喜悦。“以前只会种玉米,赚得少。”何春永回忆。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肖宇珏向他推荐种植榴莲蜜薯。“土壤盐碱度适合、甜度高、市场价好,还有产业补贴和技术指导。”肖宇珏的话打动了何春永。

  蜜薯丰收了,怎么卖出去、卖出好价钱?肖宇珏不但对接收购企业,还推动蜜薯分级销售:一级果走高端商超、二级果供周边市场、三级果作为饲料。“以前玉米论斤卖,现在蜜薯论‘级’卖,收入翻了几番。”何春永算了笔账:5亩蜜薯收入86000元,加上烤烟收入,今年他的收入超过12万元。

  固根基,激活振兴“原动力”

  秋收不止于“收”,更在于为来年丰产、长远发展蓄势赋能。广大到村任职选调生们忙完秋收一线攻坚、帮销增收后,推动帮扶从“短期突击”转向“长效固基”。

周冠廷在为黄晶果打保护膜。严志冰 摄

  广东省阳春市松柏镇冲垌村的果园里,色泽鲜亮、个头饱满的黄晶果缀满枝头。“今年黄晶果长得好,我这130亩地,预计能摘近20万斤。”种植大户梁信冲脸上却没有丰收的喜悦,反而一脸愁容。他对前来走访的村委会主任助理周冠廷说:“这果实娇贵,摘下来放几天就会软烂,要没能及时卖掉,就要烂在手里了。”

  黄晶果口感独特、营养价值高,收购价可达15元一斤以上。然而,正如梁信冲所说,不易储存一直是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周冠廷认真思索后告诉他:“您别急,镇里新建的农产品物流园有冷链仓库,我去帮您对接。”回去后,她多次前往物流园,在她的牵线搭桥下,梁信冲顺利租下了2个冷链仓库,打通了黄晶果的“保鲜通道”。“以后种果更有底了。”梁信冲信心满满地说。

  人才兴村也是选调生们聚焦的关键。他们主动对接村里的党员、种植养殖大户,培养一批“能扛事、留得住”的本土带头人,让丰收的成色一年比一年足。

  深秋,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阜宁镇建华村的大棚收完了蔬菜,荒芜寂寥。“这么好的设施,荒半年实在太可惜。”村委会主任助理吴俊萱找到老党员单太法。这位有着40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蹲在地上,捻着土壤叹气:“咱这高寒地区,冬天能种啥?”“叔,咱们一起试试反季种植吧。”吴俊萱提议,“您出经验,村里组织年轻人一起干,把大棚变成‘冬季课堂’。”

  一场别开生面的“冬季种植论证会”随之召开。单太法和5位年轻党员热烈讨论,返乡大学生吴悦主张种植高附加值蔬菜,单太法则更看重作物适应性:“不能光看价格,得考虑实际生长条件。”接下来的日子,单太法带着年轻人测土质、调节酸碱度,手把手教他们辨认土壤特性,最后决定种植反季大樱桃。霜降前,单太法带着年轻人为大棚加盖保温层、完成土壤改良,如今,樱桃苗正在育苗,即将撂荒的大棚变成了实验室,农技在新老农人手中薪火相传。

>>>>

为丰收画卷添上青春亮色

许露露

  秋收时节,一批到村任职选调生扎根田间地头,以“学生”姿态补农课、解农忧,用实际行动守护丰收底色。

  “知农”才能“懂农”。农业生产具有复杂性、特殊性,一场冰雹可能让丰收希望转瞬即逝,连续阴雨会让粮食晾晒陷入困境,只有扎进田间才能破解农民的急难愁盼。从实践中得来的认知,是选调生到村履职的底气。

  “秋收”要能“增收”。秋收的终点是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部分乡村面临“丰产不丰收”难题,选调生们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打通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堵点”,让秋收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攻坚”更要“固基”。秋收是年度农业生产的“收官”,也是乡村长远发展的“开局”。选调生们不仅着眼解决“当下之难”,更能积极谋划“未来之策”,想方设法“授人以渔”,为农民长效增收埋下伏笔。

  选调生的田间实践,也为丰收画卷添上了青春亮色。他们的行动证明,年轻干部把农课补在田间、把担当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我为乡村代言 选调生秋收专场

番天又“富”地

 

李梽楹为黑舍村的番茄代言。武鸿丽 摄

  代言人: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旧城镇黑舍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李梽楹

  电话:13988999597

  金秋时节,旧城镇1.4万亩番茄迎来集中采收,一颗颗番茄如红灯笼般缀满枝头,织就一片绚烂的“秋收红”。生长于红土高原的旧城番茄,得益于高海拔、强日照与显著昼夜温差的独特气候,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优良品质。果肉呈沙瓤质地,细腻丝滑,汁水丰盈,酸甜交融,风味层层递进,入口仿佛能尝到阳光的芬芳。这抹动人的红色,不仅映照着农民增收的笑颜,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蓬勃活力,铺展开一幅“番”天“富”地的生动画卷。

 

蟹逅稻花香

王楠为房庄子村的稻田蟹代言。王佳媛 摄

  代言人: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房庄子村党支部副书记 王楠

  电话:15510298667

  房庄子村几年来成功实践“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生态农业愿景。每年春季,我们将6000斤优质蟹苗投放入田。螃蟹在稻田间自然生长,以虫草为食,其排泄物与蜕壳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养分,全程不施农药、不洒化肥,构建出绿色循环的稻蟹共生系统。眼下,稻田蟹如约上市,只只肥美,蟹黄丰腴香糯,蟹肉紧实回甘;与之共生的“稻花香”生态新米也于10月中旬喜获丰收,米粒晶莹饱满,煮饭软糯香甜。

 

山楂别样红

钟丽媛为芦南村的山楂代言。姜路路 摄

  代言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芦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钟丽媛

  电话:13173040816

  秋天,山楂红透枝头。芦南村三面环山,正是山楂喜欢的生长环境。目前芦南村山楂树种植面积达400亩,有大金星、棉球、金如意等10余个品种,年产量可达30万斤。为延长山楂产业链,芦南村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了山楂发酵气泡饮料,闯出一条“小山楂大产业”的路径。依托山楂,芦南村还大力发展培训研学和旅游产业,建成了山楂大道、农场等新地标,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

 

枣该遇见你

田雨霏为小屯村的枣代言。(小屯村村委会供图)

  代言人:甘肃省临泽县鸭暖镇小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田雨霏

  电话:13909484414

  当秋风拂过河西走廊,产自“两山夹一川”的临泽小枣,得祁连雪水滋养、受戈壁昼夜温差凝练,酿出醇厚甜意。刚从枝头采下的鲜果核小肉厚、皮薄色润、脆嫩沁汁,经秋阳慢晒后的干枣,则凝糖聚香,回味绵长。作为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与“甘味”农产品称号的丝路珍品,临泽小枣现已化身为枣夹核桃、冻干脆枣、红枣枸杞汁等十余款健康零食。不论直接品尝,还是制成枣泥、枣糕,皆是这秋日舌尖上的丝路馈赠。

 

  策划 陈炳山 许露露

  本报记者 许露露 车婧 倪怀成 周晶 马燕 刘凤双 通讯员 李延芬 贺起帅 唐敏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