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民:创意经济托稳“花样”好日子
2025-08-22 09:3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何璨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云南省富民县大营街道三村村的花田里,曾有过“花开一时艳,花落两手空”的无奈。如今,在县委组织部的统筹推动下,三村村党总支聚力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花千语共富工坊”,成功构建起“种植、加工、设计、营销”的干花加工全产业链,将传统鲜花种植升级为创意经济,“盘”成了四季飘香的“共富花”,托稳了乡亲们的“花样”好日子。

  支部引路筑根基,“家门口”锁花香

  2015年9月,在村党总支领办下,三村村成立鲜花协会,由村委会及党员种植大户牵头,为53名会员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推动玫瑰、满天星、兔尾草等花卉种植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实现品质与产量“双提升”。但渐渐地,有村民感叹:“以前摘花卖花,靠天吃饭,价格也飘忽,花一蔫,钱袋子就瘪了。”这话被三村村党总支书记杨汝斌记在了心头。

  咋办?听民意、找症结,“得把花‘留下来’,把岗位‘请进来’!”思路在碰撞中逐渐清晰。在富民县委组织部指导协调下,三村村党总支主动出击当“红娘”,成功引入云南芊蒂花卉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建立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花千语共富工坊”稳稳落在了村中。“为啥选富民?路顺,花好,更重要的是,县里和村党组织那股子干实事的劲头,让我们觉得靠谱。”公司总经理吴瑞道出了心声。

  党员带头传技艺,“指尖生金”稳人心

  走进工坊,淡淡花香中透着专注气息,30多双手正小心翼翼地用干燥板稳稳施压,将娇艳欲滴的鲜花“定格”在最美瞬间。“力道要匀,心要静,得摸透每种花的脾气,劲儿大了伤形,小了锁不住色,这可是支部请师傅手把手教的‘吃饭本事’。”党员杨顺芬边示范边鼓励新来的姐妹。

  党组织将“老把式”的经验和企业的技术标准拧成一股绳,通过“党员带骨干、骨干带群众”的链式培训,让“种花人”变身“护花匠”,把种花的手练成做“永生花”的巧手,锁住美的同时,也把增收的希望牢牢“锁”在了村里。村民赵兰仙笑着说,“娃去上学了抬脚就能到工坊,每月还能稳稳添上3000多块,比出去打零工强多哩。”

  工坊灵活采用日薪100—120元的“时长计酬”方式,特别照顾了中老年和需要顾家的弱劳力,长期稳定吸纳50多人就业,让挣钱顾家两不误成了现实。杨汝斌说:“干花车间一开门,村里的‘闲人’少了,‘能人’多了,家庭更和睦,邻里更和谐,大伙儿心思都扑在增收上。”更让他欣慰的是,这“花样经济”还打破了“村里留不住年轻人”的老话。

  组织聚力拓新路,“共富之花”闯市场

  产品要俏,创意不能少。有了好原料,“花千语共富工坊”打造的创意设计团队让干花“七十二变”:北欧风的干花画、田园调的草编吊灯、古风雅韵的团扇押花……一件件融入干花的艺术品,挖掘本地特色花卉的形态与寓意,跳出“插花瓶里当摆设”的小圈子,一头链接现代审美潮流,成了装点生活的时尚单品。

  党员带头学新样、试新品。“咱的干花,沾着泥土的灵气,是咱的‘土生珍品’。”工坊负责人自豪地说,这些“田间野花”华丽转身后不仅热销义乌、深圳,更是漂洋过海,成了国际市场的“香饽饽”。

  从一片靠天收的花田,到一条生机勃勃的全产业链;从“土里刨食”的传统农人,到“指尖生金”的新时代“花匠”,目前,这朵“共富花”已绽放出年收益约150万元的果实,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

  杨汝斌表示,眼下,三村村电商直播的“新农具”已经备好,下一步,要让干花香飘更远的屏幕那头;深挖文化内涵,把干花与乡村旅游、手作体验紧紧“编织”在一起,让游客来了能“闻香识三村”,带走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段“花样”记忆。

  “花千语 共富工坊”里村民共同制作干花。(富民县委组织部供图)

  经过设计制作的干花成品画。(富民县委组织部供图)

  村民们正专注地进行压花操作。(富民县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