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张家川县胡川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羊肚菌工厂化棚里,枕头状的菌包周围,一朵朵灰褐色的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自2023年开始,该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种植运营模式,由公司提供菌种、菌包和一整套的种植管理技术,积极开展羊肚菌种植,带动群众增收。
种植基地负责人马小军介绍,当地羊肚菌种植最大的优势在于实施工厂化棚建设,采用恒温恒湿技术,实现了一年四季不间断生产,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效益和农民收益。
马小军是胡川镇开展乡土人才推动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及农业农村领域招才引智工作的成功典型。2021年,他返乡创业培育种植羊肚菌。2023年,胡川镇政府协调为马小军贴息贷款300万元,支持其在胡川镇胡川村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基地建成后,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羊肚菌种植工作,但很多群众对羊肚菌种植前景缺乏信心,不愿种植,他就用“先学技术再推广”的方式打消群众顾虑,签订保底回收协议,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胡川村村民马海者曾因缺乏技术,家庭收入仅靠几亩玉米维持生计。2023年,在马小军的动员下,她开始种植羊肚菌,从菌床搭建、菌种接种到温湿度调控,马小军团队手把手教学,帮助她快速掌握了种植技术。如今,马海者管理着2个羊肚菌工厂化棚,亩产达5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200元市场价计算,每年仅羊肚菌就能增收8万余元。
截至2025年,胡川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已建成工厂化棚30座、常规冬暖棚22座,实现羊肚菌全年不间断生产,还在常规冬暖棚进行了夏季轮种樱桃番茄“菌菜轮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2025年,该镇出售羊肚菌6万余斤,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6万元,带动当地76户400余人稳定增收。
胡川镇农业中心负责人介绍,乡土人才熟知当地的土地、气候和农业特性,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农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现在,像马小军这样的乡土人才已经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家川县胡川镇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的羊肚菌 马世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