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丨光靠“一只鸡”,增收10万元
2025-11-07 08:4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0月24日,在帕米尔高原的荒山深处,记者居然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鹧鸪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乌恰县吉根乡党委书记马小亮告诉记者,这是乡里的新产业:“按照当前市场行情,今年单靠鹧鸪鸡产业,带动了20多户村民增收,其中12人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

  吉根乡地处中国西极,靠近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极塔。这里因地处高原、产业结构单一,长期面临守着好资源难拓增收路的困境。如何把劣势转为优势,让下辖4个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是摆在乡党委面前的一件大事。为此,马小亮带领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学习发展经验,主动解放思想,把“想干事”体现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把“干成事”落实到助农就业增收致富上,逐村拟定产业发展方向,让乡村产业发展惠及农民群众。

  吉根乡哈拉铁列克村党支部书记古丽巴依热·阿布杜热合曼说,在乡党委的部署下,2023年初,哈拉铁列克村党支部在组织党员干部赴喀什、阿克苏等地考察特色养殖项目后,发现鹧鸪鸡很能适应高原气候,鹧鸪鸡养殖很有市场前景。

  干部们眼前一亮,但村民顾虑颇多。从没养过这稀罕物,能养活吗?投入这么多钱,赔了咋整?

  面对质疑,乡党委带领哈拉铁列克村村“两委”研究制定了一个稳妥的方案,他们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成功申请150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党员骨干主动对接相关专家,反复筛选确定适合高原生长的鹧鸪鸡品种。古丽巴依热还率先拿出自己的积蓄,联合5名党员组建攻坚小队,带头承担试养风险。“产业经验为零,只有干部带头,村民才会跟着干。”她说。

  从养殖场的图纸设计到设备采购,从恒温系统安装到脱毛机、真空包装机的调试,村干部们全程参与。仅3个月,两座现代化养殖场就建成了。

  2024年春,首批3000只鹧鸪鸡苗运抵养殖场,干部和党员们主动轮班驻守,还编写通俗易懂的养殖手册,手把手向大伙传授养殖技术,掌握了技术的村民心里有了一点底气。

  “养好鹧鸪鸡只是第一步,要让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通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痛点难点,还要做好产业+旅游,通过旅游带动产业销售。”乡党委认识到,偏远地区的产业发展,聚人流积人气,和产业发展互为促进,再好的东西,卖不掉都是空。

  今年,在乡党委的指导下,哈拉铁列克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为村民提供鹧鸪鸡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让村民实现零风险参与、稳收益增收。村民托合提·麦麦提说:“党员干部带头干,我家也跟着养了500多只鹧鸪鸡,预计年底能增收2万多元。”

  夏季以来,西极塔景区游客纷至沓来,酒店、餐饮企业生意火爆,也带动了鹧鸪鸡供不应求。高原鹧鸪鸡已成为西极塔景区的特色美食,也成了吉根乡的特色名片。很多游客告诉记者,看完西极,必须来一锅鹧鸪鸡。

  哈拉铁列克村村“两委”乘势而上,围绕“西极旅游”IP,策划推出鹧鸪鸡养殖体验游,邀请游客走进养殖场参观、体验投喂乐趣,让特色养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位于吉根乡核心地段的西极铂悦假日酒店,这几天院子里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自驾游的汽车。酒店经理邹燕梅笑着说,巧的是,酒店上半年推出高原鹧鸪鸡以来,游客的数量也在显著增长,“鹧鸪鸡可以算是酒店的吉祥物了”。古丽巴依热也表示,今年光靠“一只鸡”,村集体增收10万元。明年,计划扩大养殖规模。

  谈及未来,马小亮说,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得和高原边境旅游深度融合,让农民搭上边疆旅游快车,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本报记者 汪秋萍 周静文

  通讯员 陈疆林 段春光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