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察丨一个“空心村”的养老探索
2025-11-07 08:3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江墩村航拍图。 林嘉伟 摄

  “空心村”养老,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的难题。福建省建瓯市顺阳乡江墩村通过整合村里现有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内挖潜,因地制宜探索“水土养源、乡邻养德、桑梓养怡、互助养年”的“四养合一”养老模式,让老人过上有陪伴、有温度的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空心村”,近距离观察江墩村的养老探索。

  重塑环境,完善养老公共基础

  江墩村位于闽北山区,目前常住人口75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63人,包括48位高龄、残疾、独居、空巢老人,是一个“空心化”“老龄化”叠加型村庄。

  “村里治理资源有限,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单纯依靠政府输血或子女赡养无法解决养老难题。”顺阳乡党委书记章岩介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乡土实际,激活内生资源,构建一种不离村、不离亲、可持续的养老新路径。

  江墩村做的第一步就是改善安居环境。江墩村森林覆盖率超过80%,拥有优质水源。通过整治和提升环境,为养老提供了安全、舒适、有归属感的物理空间。实施的“绿化、花化、彩化、净化”四大行动,实现了“水土养源”。

  村民应秀玉反映,村庄面貌变化很大,但是还缺点种花草的地方。村“两委”及时响应,在其家门前的空地上用鹅卵石砌了一个约3平方米的小花圃。应秀玉精心种上月季、米兰,每天浇水、施肥、修剪,把庭院打造得干净美丽。受此启发,村“两委”趁热打铁,鼓励村民以“一户一景”的方式装扮房前屋后,点燃了全村共建共享的热情。村民纷纷动手,全村打造了23户“美丽庭院”,建成1座口袋公园。重塑村庄的物理空间,让江墩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宜居优势,让环境改善成为凝聚人心、支撑养老的公共基础。

  在重塑硬件环境的同时,江墩村在软件环境也下力气完善。江墩村推行的“乡邻养德”,就是通过网格化治理,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邻里关系转化为养老支持网络。顺阳乡将江墩村划为7个基础网格,实施“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三级责任体系。村“两委”将一处闲置老宅改造成“高佬莊”议事点,定期开展“吃茶话事”协商活动,引导村民共商共议、共建共享。

  四重温暖,书写大写的“人”字

  养老服务由谁来提供?记者发现,江墩村通过“互助养年”的方式,发挥低龄老人的闲余精力,再加上志愿者,目前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江墩村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将全村老人科学划分为四级,实施差异化、阶梯式照料服务,做到“一人一策、精准到户、不落一人”。一、二级老人能完全自理,村里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并结对帮扶。村里开辟了200平方米共享菜园,平时多由一二级老人和志愿者种植,年产蔬菜800余斤,供应给长者食堂。三级老人具有半自理能力,由志愿者提供“半托式”服务,定期上门协助整理家务、代购生活物资,每周两次陪同检查身体。四级老人无法自理,由村“两委”干部、村医及志愿者组成专人照料小组,实行“一对一”贴身照护。目前,几乎全村老人都参与到互助养年中。

  与此同时,顺阳乡党委联合乡卫生院系统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村医服务频次由每月2次巡诊提升至每周2天到3天入户,携带便携设备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指导规范用药,对慢病患者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管理方案。

  77岁的周角弟因卒中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曾一度陷入生活困境。如今,他的日常生活被四重温暖层层守护。村里帮他整理出整洁安全的居家环境,邻居低龄老人魏积金风雨无阻每日送餐上门,“爱心巧匠”服务队每月15日帮他理发、缝补衣物,村医张建成每周定期上门测血压、调药方。

  “养老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需要满足他们的情感归属和精神寄托。”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强说,江墩村通过挖掘外出能人资源、传承节庆习俗、搭建文化平台,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这就是“桑梓养怡”。

  江墩村有一座外出能人捐建的凉亭。今年初,村里把这个凉亭升级为集文化展示、节庆活动、代际交流于一体的“村中客厅”。平时老人在“村中客厅”聊天、休息,节庆期间,村里举办各种活动,今年端午节举办了“粽情端午”活动,重阳节推出了“百叟宴”。每月15日,乡村两级团委、妇联自发组织的“爱心巧匠”服务队还在这里提供免费理发、缝补等服务。

  章岩认为,“桑梓养怡”构建了“文化认同—情感联结—价值实现—代际反哺”的精神养老闭环,帮助老人实现了身有所安、心有所寄、情有所依。

  江墩试水,仍面临多重挑战

  江墩村“四养合一”模式引导村民共同创造了温馨和谐的环境,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79岁的应全金老人,子女在外务工,以前终日在家独坐发呆,如今每天准时到“村中客厅”唱歌、练书法、教年轻人包粽子。他感慨地说:“以前一个人在家里,很难熬,现在每天有事干,更有意思。”

  章岩认为,“四养合一”模式在幸福里社区的基础上,巧妙激活了乡村内部的沉睡资产,将生态资源、邻里关系、文化认同以及低龄老人的闲余精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养老支撑力,其系统性、内生性和低成本特征,为面临空心化与老龄化双重压力的村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展现出基层治理从“输血”向“造血”转型的现实路径。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一创新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江墩村“四养合一”的运行尚未建立起稳定、多元、可持续的资源保障机制,公共服务的持续性高度依赖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临时性资源整合,缺乏制度化、常态化的政策与资金支撑。互助养老的主力目前主要依靠低龄健康老人,但随着这一群体自身加速老龄化,未来照护力量可能出现结构性断层。此外,面对日益增长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现有村医和志愿者队伍在专业护理、康复照护、慢病系统管理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医养结合仍停留在基础服务层面,难以满足刚性照护需求。

  为破解这些深层次问题,顺阳乡正统筹推进制度完善、资源整合与服务升级等系统性工作。章岩介绍,一方面,顺阳乡推动养老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比如,江墩村今年建成了“青溪小舍”等公共载体发展康养体验、农事研学等业态,打算将部分经营收益定向注入养老基金;另一方面,引入乡镇卫生院定期巡诊、家庭医生签约,并对低龄老人和志愿者开展基础照护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同时,江墩村正在推动将“四养合一”运行规则写入村规民约,明确议事流程、服务标准与资金使用规范,逐步向“制度运行”转变。

  不过,这些现实瓶颈与方法探索也提示我们,要真正破解“空心村”养老难题,仍需在政策保障、专业人才引进、医养服务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互助养老从情感驱动走向制度支撑,从局部试点走向系统推广。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吴梦瑶 吴茜 林嘉伟 邹志斌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