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坪镇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北部,总面积85.5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总人口约1.28万人。镇内交通便利,资源禀赋良好,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20家,各类经营主体200余家,是观察基层权责配置与减负成效的适宜样本。
2024年以来,该镇推出了一系列让基层“轻装上阵”的务实举措,在规范管理方面,清理各类牌子120余块,发文数量精简25.9%,解散冗余工作群、取消APP打卡任务,有效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在建强队伍方面,全面清理违规借调人员,推动年轻干部下沉驻村指导,依托乡镇党校和人才驿站开展常态化培训,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8人,为基层注入新生力量;在优化协同方面,做实做细“三长制”,发挥片长、组长、邻长作用,解决村级问题200余个,取消、优化不应由村级承担事项70项,显著增强基层自治效能。
减负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公坪镇的实践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积极转变:工作力量多了,缺人少人的声音少了;集中精力办实事多了,督检考核和过度留痕少了;厚爱激励多了,追责问责的心理负担少了。
具体来看,全镇所有在外借调人员已全部回归岗位,村级挂牌、会议、文件大幅“瘦身”,村干部坐班制全面取消,大家有了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
例如,通溪村通过创新打造“百年古树”理论宣讲点,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更接地气、更易理解的方式送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以党建赋能文化振兴的鲜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形式上的“减负”为基层释放出更多实干空间与创新活力,这种活力已直接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也为公坪镇成功获评2024年度“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减负工作走向深入,笔者也观察到,巩固减负成果、实现长效治理仍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其中,如何精细划分镇村权责,在为村级组织减负的同时,避免责任悬空或乡镇陷入过载困境,是一项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特别是应对未来几年干部退休高峰,加强中坚力量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同样需要未雨绸缪、系统筹划。此外,将减负成果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还需要在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基层更有力度的支撑。
这些课题的破解,不仅考验着治理智慧,也直接关系到减负成果能否持续巩固和深化,更凸显出基层减负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绝非一劳永逸,是一场考验定力与韧性的持久战。
面对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新课题,做好减负“后半篇文章”,关键要推动从“量”的削减向“质”的提升迈进。
首先,在制度法理层面,要进一步厘清权责关系,动态优化县乡两级权责清单,切实强化乡镇统筹协调功能,推动管理、服务、技术等力量下沉,实现从“小马拉车”向“群马拉车、协同发力”转变。同时,要坚持科学减负,精准把握边界,重点剔除“不应由村级承担之责”,而非削弱其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核心功能上的作用,确保村级组织在减负中更强、在增效中更活。
其次,在队伍建设层面,要坚持精准施策、系统推进。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从乡镇到村级,逐级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尤其要重点选用那些既懂理论、有专业,又熟悉基层、善打硬仗的党政干部,确保“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针对乡镇事业编人员老化、专业岗青黄不接的问题,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特别是定向补充农林、水利、应急等专业人才。
还要畅通人才渠道,打破身份壁垒,完善乡镇中层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统筹调度、横向流动与系统培训机制,推动经验丰富的“老乡镇”与充满闯劲的“新青年”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此外,强化实绩导向,建立科学评价激励体系,充分激活包括事业编制人员在内的各类专业力量,形成“帅才掌舵、将才冲锋、专才助阵”的生动局面。
归根结底,减负是为了更好赋能,“瘦身”是为了更加增效,所有努力都要指向“赋能增效”这一根本目标。上级部门要加强科学引导,推行差异化、精准化考核,突出目标完成度、问题解决度和群众满意度,强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干部待遇保障,审慎使用“一票否决”,积极营造“敢为、善为、愿为、有为”的浓厚氛围,为基层干部解心结、卸包袱。
基层要主动作为,将减负腾挪出的精力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优化、民生实事办理等核心任务中,实现从“被动减负”向“主动增效”的深刻转变。还要科学研判自身禀赋,找准工作重点和突破口,避免平均用力、过度竞争的被动局面,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小马”不仅轻装上阵,更能蹄疾步稳,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跑出加速度、展现新作为。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坪镇通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欧阳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