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张峰不仅能独当一面,还带着咱们搞起了葡萄产业、生猪养殖,村里真是选对了人!”说起村里的后备力量张峰,贵州省习水县隆兴镇新光村村民张仁伟深有感触。
在习水,像张峰这样从“后备”成长为“主力”的骨干力量越来越多。习水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该县持续深耕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建设,通过一套精准有效的“提质”组合拳,让村级后备力量从“储备”到“成长”再到“挑担”,逐步成长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土城镇组织村级后备力量等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刁苓沙 摄
精准选人,让“储备库”有料更精准
“过去总担心村里找不出能扛事的年轻人,现在通过‘群众点、支部筛、组织审’,好苗子一个个冒了出来。”这是习水县不少乡镇党委书记的共同感受。该县始终坚持“政治优先、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打破地域、身份、职业限制,重点从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带头人、青年退役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力量。
为确保“选得准、靠得住”,习水县创新制定村级后备力量选拔“正负面清单”,细化10项正向标准和10项负面底线,为意向人选绘制“精准画像”。在此基础上,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逐村走访、逐个谈话,通过镇级初审看“德能”、部门联审查“底线”、县级审定优“潜力”的“三级联审”机制,把真正心系家乡的在外人才和扎根农村的优秀人才纳入储备库。截至目前,全县共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982人,村均储备达7人以上,其中35岁以下占比超67.96%,形成“一池活水”的储备格局。
“选进来,更要管得好。”习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海燕介绍。该县为每名村级后备力量建立“成长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详细记录理论学习、实践表现、群众评价等内容,既看一时表现,更重一贯作风,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确保储备库“一池清水”。
系统培育,让“潜力股”加速成长
“跟着老书记学调解,才知道家长里短里有大学问。”习水县土城镇天星桥村后备力量赵健刚深有体会。在培养联系人的“传帮带”下,他如今已能熟练处理土地纠纷、化解邻里矛盾,成了村民信赖的“贴心人”。这得益于该县推行的“2+1”结对帮带机制——每名后备力量都由1名乡镇包村干部和1名村党组织书记共同帮带,通过“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村级事务。
“除了‘师傅带’,系统培训更是关键。”习水县依托县乡党校、职校打造后备力量成长课堂,开设基层党建、农业产业、集体经济等5门专项课程,采取“理论+实践”“走出去+引进来”模式,邀请优秀村支书分享治村经验,组织到广东珠海等东部地区实地研学。2024年以来,已开展集中培训4期,累计培训800余人次,让后备力量在学习中充电蓄能。
针对部分后备力量学历不高的问题,习水县整合教育、财政等部门资源,鼓励引导460余名后备力量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目前全县村级后备力量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已提升至67.15%,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大胆使用,让“生力军”挑担显担当
不能让后备力量等岗,要给他们压担子。习水县始终坚持有备有用、备用结合的原则,设置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乡村提调官等岗位,让后备力量在村级事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中挑大梁。今年汛期,全县村级后备力量闻“汛”而动,主动投身防汛救灾一线,高效有序转移群众6900余人,用行动赢得群众点赞。
扶上马,再送一程。对群众认可、表现突出的后备力量,习水县建立优先使用机制,及时安排他们到村(社区)“两委”副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等岗位锻炼。去年以来,已有300多名后备力量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20人担任“一肩挑”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官店镇何村村后备力量何维敏,因带领村民发展方竹笋成效显著,当选村党组织书记后,又牵头成立习水方竹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100余人就业,带动群众增收500万余元。
在习水的乡村田野,越来越多的村级后备力量正以挑起大梁的姿态,活跃在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一线。这套“选、育、管、用”的“提质”组合拳,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更书写了新时代基层人才培养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