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毕:柔肩担重任,芳华献乡土
2025-07-17 17: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黄斌 安高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7月的贵州省普安县罗汉镇老山田村,草木吐翠,泥土芬芳。站在村口,驻村第一书记杨金毕的目光掠过层峦叠嶂,脚下蜿蜒的村道,无声倾诉着她6年驻村故事。从她申请到海子村驻村,后到戈汆村,再到老山田村,如今已有两千多个日夜。她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沁润着家乡的热土。

  2019年,普安县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摘帽”的关键时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单位发出驻村动员令,杨金毕其实有过犹豫,怀中幼子尚未断奶,长子刚背起书包入学。她思索再三,毅然决定踏上驻村之路。“家里有我,你放心吧。”丈夫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她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走向大山深处。

  “驻村的日子,就是一场双脚沾满泥土、赤心与群众相连、努力谋求发展的征程。”杨金毕为真实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不顾路险坡陡,常常到群众家里唠嗑,记下每家每户的困难和诉求。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每个人都像旋转的陀螺,忙得飞起。最艰难时,她丈夫被抽到州里协助开展工作,家中暂缺顶梁柱,她只能把幼子带到镇里上幼儿园,在身边凑合了一年多,后来又将孩子送入县城的私立幼儿园“周托”。

  在驻村岁月里,村里那些需要帮助的面孔,成为她心中最大的牵挂。“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失联,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杨金毕翻着在海子村记录的工作日志,同村“两委”探讨着脱贫户小孙的特殊情况,决定为该户申请县级临时救助。在拿到5000元救助金后,小孙的奶奶专门跑到村活动室道谢。在戈汆村她也遇到这样的揪心事,长地组脱贫户正琴早年婚变,她一人生活,无劳力无收入,自卑而孤苦。“朱奶奶,有我们在,您放心。”她多次登门开导和鼓励,经多方咨询特困供养政策,确认老人符合条件后,她马不停蹄地收集资料,及时组织村民大会进行民主评议。最终,44户村民一致同意。材料上报、审批通过,补助金如期打入老人账户。“小杨,感谢党,感谢你们。”如今每次入户,老人总是笑脸相迎。

  “驻村”是使命,“助村”是责任。首轮两年驻村期满,杨金毕迎来了回城的时机,孩子在等她回家,但村民却希望她留下,一时让她在“回家”与“留下”间纠结。想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对比心中的驻村愿景,她再次同家人商量后,郑重向组织报告:“我要留下来!”组织考虑到海子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走上了正轨,这次她被派到了相对落后的戈汆村。她这一留,又是两轮寒来暑往。她以饱满的热情迅速适应环境并取得很多成果,比如帮助协调落实村级垃圾清运、解决黄牛养殖基地饮水保障、在长地组地质隐患点筑起道道堡坎、邀请了农业专家为烟农提供技术服务、争取资金为村里安装路灯、给茶叶加工厂建起围栏……一件件民生实事在驻村一线落地。

  新的蓝图正在脚下延伸,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腾。5月,新一轮驻村期满集中轮换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杨金毕深思熟虑后再次申请留任,带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她转战老山田村担任第一书记。新的村意味着新的挑战,老山田村底子薄、产业弱,她带着驻村工作队员,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走访老党员、致富能手、困难群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情民意与发展建议。

  上个星期,她为老山田村部分群众协调到200双鞋子和400双袜子,准备走访时给他们带去。

  “当看到老乡因拧开水龙头有水而绽放笑脸,当听到新修道路上农用车欢快的‘突突’声,当看到学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你会感觉一切都值得。”杨金毕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挂着笑,眼里闪着光。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