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是2023年的深秋。当都市的繁华喧嚣被车窗外的层林尽染取代,一片片翠绿的菜田、金黄的稻浪映入眼帘时,我知道,人生的新考场就在眼前了。
到高田村的第一天,我跟随老书记叩响了李老伯家的大门,现实却给了我一个下马威。高田村是一个民族聚居村,有的老乡说本地的“屯堡话”,语言之复杂让我这个外省人一头雾水。但乡亲们的热情与包容深深打动了我,他们努力用蹩脚的普通话与我交流,那真挚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方言,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我甘当孜孜不倦的小学生,把学方言作为融入的第一步。乡亲们是我的老师,笔记本和录音笔成了我的书本。白天走村串户,悄悄记下村民的俚语俗话;晚上回到宿舍,一遍遍对着录音笔模仿练习。半年后,当我用流利的方言向群众讲解产业奖补政策时,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和频频点头的认可,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在村“两委”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挑起了工作担子。低保申请、住房审批、产业奖补、农业补贴、纠纷调解,这些事务千头万绪,却件件关乎民生。我深知自己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便沉下心来,边学边干,摸索出了“三步工作法”:用方言拉近距离,用政策解决问题,用行动赢得信任。于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成了我到村任职生活的常态,春耕时脚底的泥泞、夏夜调解纠纷的蝉鸣、秋收后晒坝上的笑声、冬日火炉边谋划来年的热忱,都被细细记录在我的民情日记里。
帮李大娘办产业奖补,帮陈伯家疏通下水管道,给张嬢嬢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与村里种植大户在田间地头交流种植情况,用通俗的语言给大伯大娘们讲解最新的城乡居民医保政策……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关键小事”,让我这个“外省来的小伙子”变成了帮村民解决问题的自家人。
我还积极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高田村作为平坝区大型蔬菜保供基地的核心区域,农业优势突出,却面临着技术弱、销路窄、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我意识到,高田村必须走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我把专家教授请进田间地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时,我们开始组织检测土壤、调研市场、招商引资,成功引入贵州宝仁生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高田村投资500万元。此外,深挖土特产潜力,打造高田生姜、韭黄等农业品牌。1475亩高标准蔬菜基地、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让高田村农业年产值“亿元村”的荣誉闪耀在黔中大地。2024年,高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600多个日夜里,我月均微信步数超50万步,体重轻了15斤,手心磨出厚厚的茧,皮肤黑得家人都认不出。这一切,换来了高田5264名村民的信任,也让我更加坚定,青春的“诗和远方”,就在他们露出的笑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