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主线,纵深推进“一强三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强基层组织堡垒,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建强骨干队伍,锻造振兴“铁军”。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动乡村干部强化理论武装、站稳政治立场,切实扛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创建“五好党支部”60个,精准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2个,增强村“两委”班子整体战斗力。调整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17人,公开选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5人,优化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引导村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定期组织乡村干部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地观摩、练兵比武等活动,提升乡村干部综合能力。紧盯“五强”目标,培育村干部后备力量3400多名,为乡村振兴储备骨干力量。采取“区级示范培训+乡镇兜底培训”的方式,分期分批轮训乡村班子成员、驻村帮扶干部、农村党员等1.9万余人次,有效激发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产业“动能”。针对乡村产业发展中“散、小、弱”等问题,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壁垒,深入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和文旅康养产业富集区党建联建共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产业协作,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让党组织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元主体联合发展模式,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组织618个,培育家庭农场2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8家。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1+N”结对帮扶,推动2654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2.3万户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党群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组织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促进强村富民。
创新治理机制,构筑善治“基石”。健全“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优化设置网格1425个,组建网格党组织164个,开展为群众代办便民服务9300余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受理民事直说事项8422件,办结率96.8%,满意度98.3%。建立“逢四说事”、“热心大姐”调解室、“老邻居”志愿服务队、信访代理制等机制,拓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路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引导作用,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探索推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机制,稳妥推进23名派出所所长进乡镇班子、174名民警进村“两委”班子,促进乡村警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