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传习所,这是记者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乡村采访时遇到的新鲜事。
9月11日,记者来到漳州市平和县采访,适逢漳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在白芽奇兰茶产业传习所举办。该传习所设立了茶艺研习工坊、生态茶园实景教学、茶文化主题沙龙等特色模块,是集技术培训、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党员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白芽奇兰茶产业传习所是漳州市第一家市级乡村振兴传习所,于今年4月挂牌。漳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振兴传习所主要从产业基础良好、运行健康平稳的科技小院和产业基地中遴选产生,所在地的行政村或乡镇均具备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技术学习实践条件,以及能够组成讲师团的相对稳定师资力量。乡村振兴传习所依托的科技小院、产业基地等平台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可供一定规模教学的固定场所,可为开展全市性或区域性产业培训提供基本保障。
在3天的培训时间里,40名来自漳州各县区的村党组织书记在白芽奇兰茶产业传习所通过场景化教学、导师制传承、产学研互动,学习乌龙茶种植、加工、销售和文化传承等内容。这种沉浸式的“传习”,让参与者倍感新鲜。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紫光,有着20多年制茶经验的茶农,家里种了80多亩茶叶,他对乡村振兴传习所培训最深刻的印象“学习到了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陈紫光对记者说,“我们茶制有经验没理论,传习所请来的老师分别分享了福建茶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乌龙茶产业发展趋势、乌龙茶烘焙加工技术等,很多内容让我耳目一新。”
白芽奇兰茶产业传习所聘请的20位讲师,既有福建省现代茶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也有深耕茶叶加工多年的茶厂专家,培训班还让茶业农文旅企业负责人走上讲堂,讲授新式茶饮的开发和市场开拓。
土生土长的“土专家”陈紫光也被传习所聘为讲师。陈紫光介绍,彭溪村是白芽奇兰茶的原产地,白芽奇兰茶母树就在彭溪村,目前全村种茶面积达到12000亩,全村2600人,90%的家庭从事茶产业,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他说,村民大多数都和他一样,有种茶制茶经验,但缺少理论知识,对未来茶产业发展方向也知之甚少,他希望回去后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制茶工艺,另一方面把这次学习的内容传授给村民。
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技艺传播,从而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正是漳州创办乡村振兴传习所的宗旨之一。漳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振兴传习所通过常态化开展乡村产业培训,培养一批乡村产业带头人队伍,示范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不只培训,白芽奇兰茶产业传习所还设了平和县白芽奇兰茶产业链党委,平和县副县长黄建鑫兼任党委书记。黄建鑫介绍,白芽奇兰茶是地产平和县为主的漳州本土特色原生茶,目前平和县种植面积约6万亩,年产值20亿元,产业链党委整合了茶业协会、龙头茶企和县农业农村局等涉茶单位党组织,涵盖了茶叶种植、管理、加工、销售、茶文旅融合等所有产业链条。
到目前为此,漳州市已建设了11家市级乡村振兴传习所,涵盖果蔬、茶叶、花卉等各类特色产业。漳州各县区根据自身产业特点,也成立了乡村振兴传习所。漳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把“乡村振兴传习所”作为乡村产业带头人、村主干和后备力量以及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党规党纪、乡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等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储备一批优秀人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林少坤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