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建阳区书坊乡探索村庄合并 合的是地界,并的是民心
2025-08-14 09:4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立秋过后,闽北山区太阳山脚下暑气未消,新合并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水北村的房前屋后,呈现一派忙碌景象。乡干部们或踏着田埂丈量土地,或在院坝里和村民围坐议事,手中的资源图越绘越细,项目表越列越实。这场带着泥土气息的“开门第一件事”,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村庄优化整合不是换块牌子的“表面功夫”,而是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的“共富密码”。

  “迷你村”遇上“空心化”

  清晨,松坑村60岁的刘大爷常坐在家门口望着山谷出神。作为书坊乡面积最小、户籍人口最少的行政村,松坑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阵痛,12.2万亩的广袤山林间仅散落着36户人家,户籍人口137人,常住人口却只剩10人。

  “全村89名青壮年劳动力,除了几名村干部,其他人常年在外务工,留守的平均年龄超50岁。”报账员杨金花翻着人口台账,话语里有些无奈,“春节一过,村里就见不着年轻人了。”

  “年轻人不愿回来,老年人守不住家,再好的政策也难落地。”乡党委组织委员余欢铖坦言,“空心化”让松坑村的发展陷入“投入没效益、不投没出路”的两难境地。

  推进村庄整合,成为破局的关键。

  “规划图”撞上“民意墙”

  有着历史渊源、地理邻近的饶坝村是松坑村最早“抱团对象”。然而“抱团”方案出来后,没得到村民的支持。

  “饶坝村看着离得近,可山路绕得远,真合并了,咱村的路谁来管?”这是书坊乡启动村庄优化整合工作后收集到的第47条意见。

  32名乡村骨干组成7支工作队,白天走进田间地头讲解政策,详细介绍“六不变”原则;晚上走家串户发放《致村民的一封信》,细算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等“明白账”。民情日记本上,25%的村民不同意并入饶坝村、1户要求自然村保留至少3名代表、2户希望配合开展砍伐证办理手续等诉求,被一一记下。

  “不是乡亲们不支持,是之前没找准‘心贴心’的契合点。”书坊乡党委书记杨球丽根据村情民意,果断调整并村方向,探索松坑村与水北村合并的可能性。

  工作队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水北村100%户代表摸排,同意率高达97.7%。通过抓外出能人等“关键少数”,采取逐一突破等前期准备,在第二轮入户走访推行“自主选村”模式时,松坑村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并入水北村。

  针对资产处置争议,两村达成“三资管理‘双轨制’”共识:原村集体资产独立建账、收益分别核算,重大事项由新村村民代表会议票决。这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柔性处理方式,消除了“合并会吃亏、利益会稀释”的疑虑,让村民吃下村庄合并“定心丸”。

  让“两张皮”拧成“一股绳”

  “水北村赞成率100%!”“松坑村赞成率100%!”4月13日,两村村民代表大会相继传来喜讯,村庄优化整合方案获全票通过。

  随着两村合并落地,书坊乡以“民意导向定方向、制度设计保权益、发展共识聚合力”,通过决策前问需、决策中问计、决策后问效的“三问工作法”,实现了从政府主推到群众参与的治理转变。

  “乡亲们,咱们现在就是一家人了,大家要携手共进、抱团取暖。相信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下,水北村未来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新村第一次村民大会上,水北村党支部书记王刚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期望。

  表决后第三天,建阳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彭阳敏,乡党委书记杨球丽带队到8个自然村开展“党建体检”工作,并组织召开新水北村发展研讨会。“村里吊瓜种植规模较大,最好能自己建个冷库”“乡里有书坊振兴乡村公司,村一级也可以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两个闲置校舍应该改造成竹木加工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仅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出谋划策,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村部修缮等基础设施项目也一同被列入首批议事清单。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村庄的肌理已经悄然重构,一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闽北山区徐徐展开。

召开村庄整合优化户代表会议。(水北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区乡村三级干部摸排闲置资源,谋划产业项目。(书坊乡党建工作办供图)

乡村干部收集村民意见建议。(水北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原松坑村航拍图。 黄庆党 摄

  通讯员 余欢铖 蔡香琳 王沛夫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