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屋舍变身“共富车间”、返乡人才玩出柑橘新花样、非遗灌蛋技艺转化真金白银……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立足各乡镇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群众需求,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引进“三乡人”企业等方式,打造手工加工、柑橘深加工、非遗灌蛋等形式多样的“振兴车间”34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60余万元,1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农户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盘活资源,筑巢引凤“添活力”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在顺昌县埔上镇埔上村柑橘深加工“振兴车间”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的分拣不同大小的柑橘。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称心的工作,既能照顾家庭,月收入也能稳定在2600元左右。”村民刘红燕说。去年9月,埔上镇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厂房,引进能人打造柑橘深加工“振兴车间”,带动周边4个村(居)、60余名村民上岗就业。
村民在埔上镇柑橘深加工“振兴车间”分拣柑橘。郑占昀摄
闲置校舍、废弃厂房、空闲农房……这些农村的“沉睡资源”,如今焕发新生机。近年来,顺昌县对全县130个村开展精准有效党建体检,全面梳理县域闲置资源资产,通过实地测绘、产权核查,精准摸排闲置校舍、厂房等资源资产176处、土地502.1亩,并建立涵盖面积、位置、设施等要素动态台账,实现资源资产情况“底数清、状态明”。
资源摸清后,如何吸引更多企业落地,让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也能带动更多群众既能就业增收又能兼顾家庭,顺昌县委组织部联合人社局、住建局创新推出“一间房”“共有产权房”等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成功吸引7名在外人才返乡创办“振兴车间”,实现人才回流与产业振兴的双向赋能。
组织联动,扩容共富“蓄水池”
“振兴车间”能建起来,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在顺昌县洋口镇灌蛋“振兴车间”内,几十名妇女们正忙着手工制作非遗美食灌蛋。“在这里干活很方便,家里过来5分钟就到,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小孩,一天至少赚100多元,动作快点能赚300元。”沙墩村村民艾东秀说。
在洋口镇党委牵头下,联合镇内14个村(居)共同出资成立了顺昌县洋口振兴乡村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收益共惠的方式,盘活村内闲置厂房3000平方米。引进福建凯美达食品有限公司,按照“振兴公司+村集体+车间+村民”联营模式,打造集生产研发、文化体验、电商直播于一体的灌蛋产业园。“目前,公司年产值达1000万以上,带动周边5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每年村级还可以收取租金15万元。”凯美达公司董事长黄占禄说。
村民在洋口镇灌蛋“振兴车间”制作灌蛋。陈婉盈摄
这是顺昌县通过乡村振兴公司平台招引企业落地办厂、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顺昌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公司”强村富民模式,按照“县级统筹、乡镇实施、村级参与”的思路,由乡村振兴公司整合改造盘活村内旧厂房、旧礼堂等闲置资产,通过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精准招商,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2024年以来,顺昌县通过乡村振兴公司引进企业37个,盘活闲置资产93处、土地457.83亩,建设“振兴车间”8个,吸纳278人就地就近就业。
优化服务,走稳共富“幸福路”
“以前在家没事做,大家闲着经常打麻将,自从通过零工市场在家门口找到了兼顾家庭的工作,村里打麻将的变少了,邻里纠纷也变少了,大家的生活更加充实。”双溪街道新屯村的何招金说。不久前,她通过零工市场成功应聘敏行家居“振兴车间”新屯点员工。
村民在双溪街道新屯村“振兴车间”缝制收纳袋。李孟君摄
“依托零工市场平台的大数据精准分析,让我们这些用工企业可以更便利地获得劳动者信息,找到最适合我们车间需要的人员,不仅解决了我们用工问题,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敏行家居“振兴车间”负责人陈有胜说。
为推动解决“振兴车间”用工需求,充分发挥零工市场的作用,在县一级设立零工市场平台的同时,顺昌县还在乡镇(街道)、社区以及用工需求较多的企业等地,设立34个就业服务点,网格化开展劳动力摸排、平台宣传推广、信息征集和招聘等服务。这样,群众无须跑远门,即可享受零工市场的服务。2025年以来,通过零工市场帮助“振兴车间”解决用工需求400余人。
“振兴车间”不仅是村集体、村民“双增收”的新载体,更是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平台。顺昌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顺昌县将深化“振兴车间+生态价值”转化模式,推动振兴车间让技术、人才、产业真正融为一体,不断推动“振兴车间”从局部“造血”走向全域“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