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闽西大地,骄阳炙烤着田野,却挡不住抢种抢栽的热潮。田间地头,鲜红的党旗与翠绿的秧苗交相辉映,党员干部与农户并肩作战的身影随处可见——插秧机轰鸣着划出整齐的田垄,人工移栽的身影如蜻蜓点水般穿梭,一幅热闹非凡的“夏种丰产图”正徐徐铺展。这是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以党建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实践。
村民人工插秧作业。钟琳艳 摄
“烟后稻”插秧进入攻坚期,蓝溪镇的千亩示范田里,机械作业与人工协作的画面格外亮眼。党员先锋队操控的插秧机往来穿梭,一盘盘秧苗精准“扎根”泥土;田埂边,党员志愿者挽起裤腿踏入水田,娴熟的移栽动作一气呵成,半天功夫便完成数亩稻田的秧苗定植。“过去弯腰插秧累得直不起腰,一亩地得耗上一整天。现在党员干部不仅帮我们联系农机,还请来技术员现场指导,机器一趟顶十个人干,效率翻了好几番!”种粮大户刘永宁擦着汗,话语里满是丰收的期盼。
党员致富带头人刘永銮开拖拉机垄田。 钟琳艳 摄
“我是党员,就得挑重担;我是老兵,更要往前冲!”上杭县智农耕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刘永銮的誓言,道出了党员的担当。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他带头购置育秧机、收割机、农用无人机等10余台套现代化农机设备,不仅让乡亲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更手把手传授农机操作技术,带动20多户农户加入机械化种植队伍。如今在蓝溪,像刘永銮这样的党员示范户已形成“星火矩阵”,他们带着技术跑田埂、带着设备帮农户、带着订单联市场,让党旗在农耕一线高高飘扬。
插秧机在田间作业。钟琳艳 摄
村民人工插秧作业。 钟琳艳 摄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机。据蓝溪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农技负责人介绍,今年全镇12522亩水稻种植面积中,党员示范种植超6300亩,目前已全面完成插秧。通过推行“烟稻轮作”模式,既保障了粮食种植面积,又让每亩田实现增收;无人机植保、智能烘干机等科技设备的普及,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逐渐被“智慧农业”取代。
从党员带头干到群众跟着干,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蓝溪镇用实干勾勒出“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田间头、群众富在田埂上”的乡村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