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牵手 风光更胜——江苏国企党组织和党员奋战乡村联建共建
2025-07-24 09:06: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56个省属企业党组织常态化与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

  近三年来省属企业先后选派62名优秀干部到经济薄弱村驻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770余万元,支持结对帮扶乡村发展特色产业

  图为江苏省环保集团投资建设的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示范项目。

  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建机制、强基础、汇资源、兴产业,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优势。广大国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把暖心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用创新实践服务产业振兴,以尊崇之心保护一方文脉,以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书写助力乡村振兴实干答卷。

  党建联建

  汇聚资源提升发展效能

  上海青、有机花菜、甘蓝、大白菜……走进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锡祥村,各种蔬菜品类齐全,包装、初加工、冷链配送等产销链路顺畅。锡祥村是个农业村,过去,村民销售渠道单一,几年前,海润集团旗下的海聚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锡祥村开展结对共建,帮助村里的蔬菜进入集采平台。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长10多万元,村民不用骑着三轮、驮着菜四处贩卖,种植积极性越发高涨。

  扛起国企责任,下沉资源力量。江苏各省属企业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健全理论联学、活动联办和阵地联建长效机制,156个省属企业党组织常态化与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落实推进“五方挂钩”帮促工作,推动项目、资金和责任“三个捆绑”,会同属地根据每个村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村情民情等资源禀赋,梳理形成做实合作经济、深化村企联建、盘活资产资源、发展飞地经济等多种发展模式,以党建动能提升发展效能。

  “建厂房更要富乡亲”,中江国际集团党委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向泗阳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积极助力实业扎根乡村、增收惠及百姓。双方共建党组织还牵头盘活闲置土地,整合多方资金,推动建设多个农产品加工厂房。如今,三庄镇工业园区10300平方米的厂房即将竣工,来安街道8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帮促村和村民真正享受到发展红利。

  产业振兴

  因地制宜增强“造血”能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江苏省属国企党组织和党员奔赴助农产业培育第一线,将新技术做给农民看、新产业带着农民干、新成果与农民共分享,形成全链条、全要素、全场景的助农新格局。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选派4名优秀干部职工,挂职省委驻赣榆区乡村振兴工作队。“咱们要建的不是‘空厂房’,得让村民能就业、有奔头!”他们成立临时党支部,带着蓝图进驻,把党旗插在工地上,白天跑企业谈招商、晚上蹲田头听民声。

  在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智能科技纺织产业园、服装加工生产标准化厂房相继建成,吸引优质商户入驻,带动近2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加税收45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70余万元。“以前荒地上长草,现在厂房里长钱。”黑林镇党委书记感慨,产业活了,民心聚了。

  近3年来,江苏省属企业先后选派62名优秀干部到经济薄弱村驻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770余万元,因地制宜支持结对帮扶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造血”能力。各省属企业依托工会福利购买乡村农特产品,借助自有电商平台优化农展厅布局、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消费帮扶为省内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帮销2200余万;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雇佣当地劳动力等方式为村民增加收入。

  民生提质

  温情服务暖民心

  省环保集团干部龚丹到兴化市临城街道古砖场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河道水葫芦密布、腥臭难闻的治理难题,这位“环保书记”没多说,带着村“两委”班子顶着烈日跑了20多个乡镇取经。半个月后,一艘崭新的生态保洁船开进了河道,打捞效率比人工快5倍。龚丹又趁热打铁,不仅申请到7万元河道修复专项资金,还请来了环保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监测水质、维护设备。

  这样的民生故事,正在江苏乡村的各个角落上演。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省属国企党组织以“贴近、贴身、贴心”为尺,在能源、交通、服务等多领域织就民生保障网。

  基层服务的“毛细血管”也更顺畅地延伸。清晨早到岗,提前梳理当日待办事项;平时勤到家,定期走访留守老人、困难家庭,记下药箱需要补充的常备药、帮独居老人检修电路;有事马上到,哪家水管爆了、哪家老人突发疾病,志愿者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门前。在江苏省农垦集团白马湖农场的“温情服务”里,“三到”行动成为2500多名党员志愿者的日常。

  江苏省属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微治理”撬动“大民生”,让温暖不仅写在纸上,更融进了群众心里。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