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有”共富,如何打通“两山”转化?—— 来自浙江衢州的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实践
2025-05-22 09:14: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朱海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春夏之交,漫步在浙江省衢州市的青山绿水间,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柯城区万田乡的现代蔬菜产业园大棚整齐排布,棚内蔬菜绿意盎然;开化县马金镇的“金禧漫居”乡村酒店里,游客在露台上品尝着新采的明前茶;常山县新昌乡千亩丝瓜络基地,村民忙着为丝瓜苗搭架引藤、修剪枝蔓……这些充满希望的场景,正是衢州市创新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探索“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共富实践的丰硕成果。

  “两有”是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开化县调研时,留下的殷殷嘱托,清晰阐明了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山区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今年,浙江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更加可感、更可持续的就业创业促增收机制,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浙江就业工作鲜明标识,让更多人好就业、就好业、有收入、敢消费。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如何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成为关键课题。对此,衢州市直面山区县资源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不平衡等挑战,通过建立“红色根脉强基”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党建轴、“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双轴联动”工作体系,以党建联建为纽带、产业联营为抓手、利益共享为核心,推动以重点村为核心的片区组团融合发展。

  今年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记者发现,在浙西衢州,“两有”共富推动“两山”转化,一幅“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新图景正加速绘就。

  党建联建: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

  晨曦初露,万田乡坞石村的酿酒作坊内已是一片繁忙。村民正忙着包装高粱酒,负责人王琦细心地检查着新一批预售的产品。“这批酒是6个村共同的心血,预计能为每个村增收15万元以上。”王琦笑着说。

  两年前,6个村还是各自为政,呈“散沙”状态,而今,党建联建机制的推行彻底扭转局面。以坞石村为核心,乡里联合其周边5个村成立“1+5”连片发展示范区,统筹打造了红高粱共富综合体、“天空之城”等30余个项目。

  “党建联建,联的不仅是组织,更是人心,最大的变化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坞石村党支部书记徐燕平深有感触,过去开会讨论的都是自己村的“一亩三分地”,现在大家共谋发展,资源更丰富了,视野和格局双双打开。2024年,万田全乡村集体收入1337.8万元,其中,连片发展示范区6个村的集体收入就超过了574万元。

  龙游县横山镇则是联合毗邻的建德市大慈岩镇、兰溪市诸葛镇开展“浙硒共富”党建联建,三地统筹整合土地、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共建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白莲收购价由不足33元/斤提升至45元/斤,共同打造富硒莲产业带。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还创新“鲜莲+加工+旅游”三产融合模式,联合建设1000亩水果莲示范基地,实现亩均产值突破2.3万元。

  “过去农户之间也会有合作,但总归是小打小闹,现在党委、政府出面,属于全方位、系统性、高能级合作,真正抱成了团。”诸葛镇长乐村党支部书记金庆丰以眼前的土地为例,去年还散落在80多户农户手里,种的都是杂粮,效益十分低下,区域协作后,打破了单村发展的瓶颈,从零开始流转土地、定标准,短短半年,荒滩化身500亩的莲田,美了景致,鼓了口袋。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几个村绑在一起,而是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发展成效检验党建质量。”衢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市本级,就整合涉农资金74.9亿元,聚焦10条发展轴,对10个中心镇、50个重点村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保障,“通过组织共建、考核联动,推动人才、资金、项目向片区组团村倾斜,实现‘弱村提速、强村提质’。”

  产业联营:从单打独斗到百花齐放

  产业兴旺,是缩小“三大差距”的关键。在衢江区后溪镇,一条“甜蜜蔗礼”共富产业示范带已初具规模,很是具有说服力。

  “这里以前种甘蔗、制红糖,都是小作坊,不成规模,现在通过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红糖单价从13元上涨到20元。”后溪镇泉井边村党支部书记刘三富说,自从6个村抱团成立强村公司后,聘请职业经理人,发展“蔗、渔、酒”产业链,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瞧,如今,稻鱼共生基地、榨糖厂、酒窖等设施一应俱全,年产值超5000万元。3年里,我们合办了龙虾音乐节、丰收节、立夏祭等活动,人气越来越旺。”

  聚焦产业全链发展,强化产业牵引作用,正是衢州力推乡村组团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该市立足乡镇、村资源禀赋,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打开了乡村特色产业“无中生有、有中育优、优中生特”的培育通道,乡村特色产业越做越大。有产业立魂,携手共富便方向明确。

  在新昌乡,10个山区村抱团成立“富好”生态资源开发公司,就走出了一条“点石成金”的特色之路。董事长汪祖庆介绍,立足于生态资源,公司独辟蹊径,瞄准市场潜力,联合慈溪山海协作单位打造了千亩丝瓜络共富产业园。“鲜丝瓜每斤卖2元,加工成沐浴用品后,身价翻5倍!”汪祖庆说,去年,产业园产出20万件丝瓜络制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让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据了解,通过片区化产业布局,衢州指导规范重点镇村组团做强强村公司179家,扶持发展壮大成为龙头,有效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目前,全市已形成龙游县团石村花菇小镇、开化县卡游小镇等一批产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37个。

  利益共享:从少数人富到大家共富

  共同富裕,最终要落到老百姓的获得感上。马金镇高合村曾经因为缺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如今,联动周边7个村成立“聚高合”片区组团,盘活闲置农房,打造乡村酒店、设立共富果蔬基地、发展小甜枣采摘等,项目一个接一个,去年,几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相加一举超过400万元。除了强村更富民,村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家门口就业有薪金,若参与订单农业还有分红,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7年翻了三番。

  利益共享,共享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机会。“聚高合”推出的“共富合伙人”计划,为村民创造了新机遇。养蜂人刘师傅凭借专业技术,与村里合作运营中蜂养殖基地,年收入超7万元。如今,像他这样的“合伙人”在整个片区已有200多位,带动全村发展采摘基地、民宿、农家乐等多元业态。

  在江山市大陈乡铁锤山安置小区建设现场,中级泥瓦工汪武正紧张有序地砌筑边坡挡墙。“安置小区是市级重点工程,公司承接了挡墙建设的配套工程。”徐小伟是浙江成农强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就是由早田坂村牵头、辖区5个村共同出资500万元成立的兴村公司,专门承接工程、物业保洁等项目。眼下,公司引导村民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培育出59名“民间工匠”,把“土师傅”变成“正规军”,带动180余名村民就业,助农增收300余万元。

  利益共享的背后,还有一整套制度保障。衢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片区组团村普遍建立了三种分配模式:一是“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如万田乡强村公司拿出40%的利润给各村分红;二是“劳务收入+经营收益”,如新昌乡丝瓜络产业园让农户获得务工和销售双收入;三是“积分奖励+公益反哺”,如龙游县小南海镇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可兑换生活用品。

  通过健全共富机制,衢州充分释放产业富民效应。数据显示,2024年,衢州通过片区组团融合发展,共带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6;尤其是全市打造了12条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乡村“土特产”,累计带动村民增收超30亿元,低收入农户就业率达15%以上。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