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强村富民公司和联村富民公司378家,“津农精品”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08亿元;800个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圆满收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及以上;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80亿元……津沽大地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强基赋能工程,聚力筑堡垒、育骨干、促发展、优治理、强保障,在抓好农村党建上善作善成,在推动发展上见行见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抓好班子固堡垒
建设过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一串串荣誉见证着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党总支的实干之路。在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提升组织力战斗力的同时,中河头村党总支聚焦创新提质、实干实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全市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典范。
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制度机制,锻造先锋队伍,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堡垒。
常态化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市、区、镇街三级联审,村干部人选区、镇街两级联审机制。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由区委组织部、村干部由乡镇备案管理,严格落实村干部履职负面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突出实干实绩导向,累计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聘事业编人员1500余名,定向招录公务员124名,让村党组织书记既有“来头”又有“奔头”。
从班子运行、村庄治理、村情民意、矛盾问题、换届态势5个方面对3520个行政村逐村把脉问诊,推动323个评估为“差”的村整顿提升。调整撤换不胜任、不担当的村“一肩挑”人员116名。按照换届“容易、一般、困难”逐村提前研判。与市纪委监委、市委政法委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分类梳理风险点,对村干部违纪违法情况进行研判分析、组织处理。
扎实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提出“7个一批”拓宽人选渠道和加大使用力度的举措,各涉农区共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0150名,实现每个行政村储备不少于2名成熟可用、能够任满2个任期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具备条件的村每2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每个村青年农民党员保持3名以上的常量。广泛采取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联系农户、承诺践诺等,引导党员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减负赋能强保障
切实让基层有力量有干劲
只有轻车壮马,才能更好释放乡村振兴活力。天津坚持问题导向,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连续2年实施放权赋能10项重点措施和基层减负10项重点整治。
厘清村级组织工作事项。明确村(社区)依法履职事项36项、依法协助事项34项,规范内外部挂牌和证明事项。明确村(社区)组织依法协助工作任务年度计划清单制管理、“一年一报”工作原则和计划清单外事项准入机制,推动“费随事转”,为基层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设施设备、培训指导和经费保障。开展优化村工作事项专题调研,对各条口下派工作进行全口径大摸排、大起底,逐一理清下派依据、政策要求、保障措施,让村干部轻装减负,拿出更多精力服务群众。
以星级管理为抓手精简优化各类考核。全面实行行政村评星定级工作,将对村的各类考核一并纳入星级考评体系,推动各涉农区共精减二级指标数224项,比2023年精减50.2%。评定结果与村干部政治激励、个人绩效等挂钩,有效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强化基层经费保障,保障村干部报酬足额发放到位。着力健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指导各涉农区将村干部报酬作为优先保障范畴,推动落实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确保经费来源稳定、使用规范。
统筹资源聚合力
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
稻蟹基地、蔬菜大棚、创富工坊……地处蓄滞洪区,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依然蹚出了一条致富路。村党委领办“书记项目”,每年聚焦一个目标、办成一件实事。10年间,村级集体收入从每年200多万元增长到1500多万元。
“书记项目”是天津创新党建工作载体、统筹资源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顺应乡村全面振兴总体要求,天津印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清单,明确5方面35项落实举措,细化20个单位职责任务,绘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施工表”,握指成拳,合力致远。
统筹各类力量下沉基层、参与治理。调整农村网格党组织体系,全面落实“多格合一”。全面实行街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制度,2047名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全覆盖联系6731个农村网格。
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党建,引领发展。围绕乡村治理、集体经济、闲置资产盘活等揭榜招贤,组织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认领“书记项目”3638个,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攻坚克难,以重难点问题突破带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整体工作水平提升。
改变单打独斗,探索“组团帮片、联动建链、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模式。统筹组织284个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25个驻津单位,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779名,依托选派的第一书记建立区、镇两级驻村帮扶工作队78支,选派14名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区域联动、条块协作、优势互补,提升发展质效。推动有关区搭建由区级部门牵头负责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链、规模化种养殖配套链等7条特色“链组”,成立“链”上党组织,“链通”镇村、机关单位、金融机构等资源,持续为镇村一线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