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内,张爱华麻利地将西红柿装筐。(固安县委组织部供图)
初夏,热烈的阳光照耀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柳泉镇西洋屯村的田间地头,空气里氤氲着泥土的芬芳和作物生长的气息。在村南的温室大棚内,62岁的村民张爱华正麻利地将红彤彤的西红柿分拣装筐。“自从入股大棚,每年保底收入就有近5000元,还能在基地务工挣工资。”说话间,她额头渗着细密汗珠,笑容明媚。
这个曾因产业单一陷入发展困境的村庄,如今正通过“设施农业+光伏经济”双轮驱动,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截至今年3月,西洋屯村已有近百户村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建成300亩标准化温室大棚,通过种植香瓜、西红柿等高附加值果蔬,年产值突破60万元。
时间回溯到2024年1月,廊坊市税务局、市卫生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初到西洋屯村时,看到的还是另一番景象:地块分散,面积大小不一,各家各户零散种植,大田作物亩产低、效益差,亩均收益不足千元。“初到村时,我们发现西洋屯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方传统村庄,要产业没产业,要资源没资源,村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驻村第一书记张晓杰回忆,“怎么给村街发展找出路,成为大家亟待破解的问题。”
面对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群众增收渠道狭窄的困境,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创新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支部+企业+农户”联动机制。通过带领党员代表多次赴河北保定、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共同商议村街发展路径,最终确定以发展设施农业破题,打造优质果品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西洋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员提供全面的支持,从市场信息的精准把握,到技术信息的专业指导,再到物资供应的及时保障以及销售渠道的广泛开拓,与农户紧密相连,实现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通过统一技术指导、品牌包装和市场销售,基地农产品溢价率达30%,带动户均增收800余元,村集体年增收7万元。”张晓杰介绍。
从村主街由南向北望去,不少屋顶都换上了“新装”,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设施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创新构建“立体经济”模式,针对农村屋顶闲置资源,引入光伏发电项目,采取“集体屋顶租赁+农户自发自用”方式,建设10个分布式光伏电站。该项目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实现“阳光收益”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土地流转改革同样成效显著。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将600余亩零散耕地集中流转。如今,成方连片的智慧农田里,无人机低空盘旋进行植保作业,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灌溉施肥。“以前咱自己种,地不成片,累死累活还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出去,新技术广泛应用,省心省力,每亩地收益还从800元涨到了950元,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村党支部书记王宇豪感慨地说。经测算,新技术应用后,粮食单产提高了15%。
“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发展高附加值设施农业,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驻村干部柴润国表示,“双产业”发展模式成效明显,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翻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
如今,西洋屯村正规划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农产品加工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马燕 通讯员 莫凡毅 牛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