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屋外正淅淅沥沥下着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金龙镇水口村蔬菜预冷分拣包装中心里,63岁的邓华青和另外7位村民,正把刚从基地采回的韭菜进行分拣。她们熟练地挑出带有黄叶、病斑和短于15厘米的韭菜,把超过38厘米的韭菜切短,然后装进一个个泡沫保温箱中。邓华青说,每一箱韭菜都要挑拣两次,大约能挑出一半的成品,一箱20斤,需要挑一个多小时。
“这些韭菜都是有机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斤批发价就30元。”水口村自然之星有机蔬菜基地加工车间经理杜峰介绍。与分拣包装中心一路之隔,就是连片的温室大棚。和其他蔬菜大棚有所不同,这里的蔬菜不仅“喂”的是有机肥料,而且进入大棚还需经过3道防虫网,每个大棚都放着上百个粘虫板和灭虫灯,基地还定期安排人员人工捕捉菜虫。这样的有机蔬菜大棚,水口村有1012亩。
“不是什么蔬菜都能种,只有通过有机认证的蔬菜品种才能种植。目前水口村蔬菜基地经过认证的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菜、番薯叶、豆角、上海青、鸡毛菜、空心菜、羽衣甘蓝等。”杜峰介绍,“不仅如此,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是经过认证认定的,如果超过了限定的产量,超出部分还需要再次检测认证。”如今,自然之星有机蔬菜基地每天产出净菜10吨,蔬菜全部精选包装,全程冷链贮藏运输,当天送达。去年4月,水口村成功创建全市首个有机蔬菜“盒马村”。
“盒马村”给水口村带来了荣誉,也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实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永财介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地每年收入550元,基地固定用工80人左右,多数是50岁以上的村民,月均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水口村利用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资金,投资建设温室大棚、预冷分拣包装中心,出租给自然之星农业科技公司。此外,水口村通过盘活闲置小学,建成办公室、员工宿舍,获取租金。“通过这几套组合拳,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不到10万元,增长到去年的149万元。”黄永财自豪地说。
不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水口村也曾走过一段弯路。
水口村距离县城3.5公里,地处金龙镇富硒产业园核心区,但村里缺少支柱产业,村域经济发展步伐缓慢。2021年,换届后新上任的村“两委”曾试种20亩向日葵和400亩富硒水稻,走出一条发展产业的新路子。当年秋天,向日葵和富硒水稻喜获丰收,然而,农作物大丰收并没有让村干部高兴太久,葵花籽油和大米销路不畅。虽然经过多方努力,葵花籽油勉强卖出去了,而大米库存量居高不下,加上没有品牌,收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没有产业愁产业,有了产业愁收成,有了收成愁销路。”这次尝试让黄永财刻骨铭心,“只有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才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百姓共同致富。”
在水口村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之时,金龙镇党委伸出了援手。在镇党委的帮助下,2022年春天,水口村立足富硒资源优势,确定了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富硒生态农业产业的新路子,引进江西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千亩富硒有机蔬菜产业基地项目。水口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从取土检测到确定地块,从土地流转到解决纠纷,为企业落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才有了现在的有机蔬菜主导产业。
尝到甜头的水口村乘势而上,再次发力富硒稻米产业,引进全南县华夏硒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争取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资金700余万元,新建了稻谷烘干仓储加工中心、富硒大米米粉加工厂。华夏硒粮农业发展公司也朝有机农业方向发展,公司种粮负责人黄宏平介绍,公司有望于今年9月获得有机大米认证,有机大米每斤批发售价将超过30元。而水口村趁势探索建立“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模式,依托华夏硒粮进行粮食订单种植和保底价收购,让村集体、老百姓的粮食不愁卖、不忧价。今年开春,华夏硒粮农业公司流转土地种植早稻4000亩,托管的水稻面积达到3800亩。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肖志颖 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