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这片辣椒地最近叶片发黄,用了常规肥料也不见好转,您快帮我们看看!”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民王建国心急如焚地拨通刘俊的电话。刘俊赶到田间后指导调整施肥配方,一周后,枯黄的辣椒苗重新焕发生机。
这样的田间急救,刘俊33年来记不清经历了多少回。刘俊,乌拉特前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1991年,刚从农学院毕业的他,面对城市科研院所的优厚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乌拉特前旗投身农业技术推广。彼时的河套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传统,产量低、效益差,农民靠老经验种地,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刘俊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背着行囊,穿着胶鞋,跑遍乌拉特前旗的每一个村落,从选种、施肥到灌溉,手把手为农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
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刘俊遭遇诸多挑战。在推广玉米密植技术时,农民担心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不愿尝试。刘俊没有气馁,他在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辟试验田示范操作,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记录数据。最终,试验田玉米亩植株数提高到7000株以上,产量大幅提升,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农民信服。
科技兴农是刘俊一直以来的坚持。他牵头实施多个农业项目,带领团队建起100个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引进20多个新品种,开展500多项试验示范,推广200多项实用增产技术,还参与研发2个杂交向日葵品种。为了将复杂的农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农民,他经常蹲在地里进行技术演示,成为田间最受欢迎的“土专家”。
在刘俊的引领下,乌拉特前旗的粮食产量节节攀升。2023年,千亩玉米高产示范片亩产达1421.5公斤,刷新巴彦淖尔市纪录;2024年,玉米百亩示范田亩产达1473.27公斤,玉米万亩示范片亩产达1266.2公斤,双双刷新内蒙古自治区单产纪录。这 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刘俊和他的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持续深耕。
“光自己会不行,要让技术‘长’在农民手上。”刘俊深知,人才培养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通过“三阶培养法”:新员工先在示范基地跟着做,掌握基础技能;随后进入项目学着做,参与技术攻关;最后独立承担任务自己做。他创建的“田间课堂”年均开展培训50余场,累计培养农技人员200余名,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今年“五一”前夕,刘俊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领奖归来,他的手机不断弹出 团队成员的祝贺信息。其中一条写道:“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扎根土地的初心。”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刘俊用33年时光,在河套平原上既种出了高产粮,更育出了带富的“金种子”。
韩丽芳 杨慧
刘俊在调试设备。(乌拉特前旗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