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头村全景俯瞰。 (梓山镇党委供图)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句曾流传在赣南乡间的顺口溜,道尽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困顿。这个曾经贫瘠的村落,如今就像踩上了“风火轮”,一脚是富硒农产品,一脚是乡村旅游,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叮嘱乡亲们要把乡村振兴起来。牢记总书记嘱托,潭头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砥砺奋进、阔步前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2024年,潭头村集体收入突破355万元,较2018年增长了44倍,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潭头村,一面写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红旗墙在村口稳稳矗立,格外醒目。村头巷尾,处处能够感受到“雨落百谷生”的勃勃生机。
这里的农村不比城里差
每天一大早起床后,先锻炼一个小时,再回家做饭、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游客。这样的生活习惯,76岁的村民孙观发已经坚持了好几年。
孙观发是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孙观发带着一家老小热情邀请总书记到家里做客。坐在干净整洁的客厅里,孙观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总书记仔细察看了我家的厨房、卧室、后院和厕所,和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时,关心地问我家收入怎么样、儿子儿媳在哪里就业、孩子在哪里上学、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和愿望。”孙观发告诉总书记,自己享受优抚政策,每个月能拿1100元;儿子在东莞打工,儿媳妇在镇上扶贫车间上班,收入也不错;孙子和孙女上学不用交学费,中午学校还有营养餐;2018年全家总收入7.3万元。
如今的孙观发日子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他的家成了游客的打卡点,他当起了义务讲解员,给游客讲述“总书记到我家”的故事。“最多的一天,我讲了20多场。”孙观发说,尽管有点累,但心里很幸福。孙观发每天早上烧满4大壶开水,让来访的游客随时添水。他还把闲置的房间改成民宿,每月收入5000多元。这两年,他家庭年收入都超过了20万元。
走在潭头村,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整洁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户户。村中心的池塘公园水清鱼跃,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今年46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连云亲历了潭头村十年的巨变。时隔6年,他仍对总书记的鼓励记忆犹新。
那天,刘连云一边陪总书记往村里走,一边介绍潭头村的基本情况。刘连云向总书记报告,潭头村建村已有700余年,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看着错落有致的房屋和优美的环境,总书记细细地问起了村里的情况。“我汇报说,村里有统一规划,这些房子都是在老宅基地上建起来的,村里实施了危旧土坯房改造,建房有补贴。”总书记在潭头村的温暖镜头,刘连云牢记脑海,“总书记饶有兴致地沿着池塘公园走了一圈,细问村里的产业发展。总书记说,‘这里的农村一点都不比城市差’。”
富硒品牌越打越响亮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脱贫户易伟萍已精神抖擞地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她跨上电动自行车,短短四五分钟便来到潭头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富硒蔬菜大棚里,她利落地除草、采摘,动作娴熟。“一天干8小时,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说起现在的生活,易伟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富硒产业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刘连云指着连片的蔬菜大棚说,潭头村周边富硒土壤面积3000多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用工需求旺盛:农忙时节每天需要350名工人,平时也能提供80—100个就业岗位。
早在10年前,潭头村的干部们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开发利用村里的富硒土地。村“两委”班子组织村民外出取经,最终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富硒蔬菜和水稻种植。
总书记在潭头村考察时,叮嘱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潭头村锚定富硒产业,构建起富硒蔬菜、油茶、脐橙等特色产业体系。2021年,成功引进深圳茂雄集团,以潭头村为核心建成万亩高标准富硒产业园。经过多年探索,潭头村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如今,潭头村已获得6个富硒产品认证,还注册了“潭头富硒大米”品牌,各类产品不仅畅销国内,一些蔬菜更远销欧洲。
富硒沃土生金,壮大了潭头村的村集体实力,鼓起村民的腰包。记者采访的当天,村里最后50亩早稻田刚插秧。近几年,潭头村集体流转零散土地540亩用于种植富硒水稻。“以前,稻米3元一斤不好卖,现在六七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刘连云兴奋地说,看到种水稻也能赚钱,一些年轻人也加入富硒水稻种植队伍,目前村民零散种植面积有400多亩。今年46岁的种植大户刘小生就是代表,他不仅自己流转70亩地种,还收购村民稻谷出售,“一年能赚10万元!”
看到村民种植水稻热情高涨,去年,潭头村村集体创新推出农事大托管服务,从购买农机到种子,从育秧、插秧再到收割,为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去年的运营情况来看,可以为村民节省20%—30%的成本。”刘连云算起账来,“村集体也实现了增收,去年净赚6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户和集体的双赢!”
截至目前,潭头村富硒产业总产值达1.8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0万元。潭头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扶犁的手端上旅游“饭碗”
来到村民温秀珍家时,正是下午游客少的时候,她请记者吃麻饼,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今年50岁的温秀珍和丈夫原来在圩上制作、销售麻饼,一直都不温不火。看到村里环境日渐变美,游客越来越多,她干脆把作坊搬回了村里,麻饼生意红红火火。她和丈夫每天都要制作200多斤的手工麻饼和各类糕点,碰上中秋节等节假日,能做到七八百斤。“现在一年收入50多万元。”被问起一年的收入,温秀珍也大方回答。
潭头村距离于都县城只有11公里,红一军团从于都县八大渡口之一的山峰坝渡口过河后,第一站就是潭头村。潭头村“两委”抓住时机,2019年7月,牵头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于都县智恒研学公司合作,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示范点。村民每户以2000元标准自愿入股,构建“村集体+旅游公司+村民”的利益共同体,很快就有160多户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开发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学的中小学生。2019年到2020年,潭头村旅游公司净利润累计达到100万元。凭借出色的旅游发展成绩,2021年,潭头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极大地提振了村“两委”的信心。2021年下半年,潭头村投资600万元,打造集餐饮、民宿、研学、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孜和院,并于2022年5月20日正式开业。孜和院的投入运营,推动潭头村的乡村旅游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刘连云介绍,去年,潭头村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旅游公司营业收入超过380万元。孜和院也为当地创造了不少工作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有20多人在孜和院工作,除了一位主厨外,其余都是潭头村村民,大厨每月工资7000多元,小工2600元到3000元不等,一年工资总额80多万元。
潭头村旅游公司把收益的20%归村集体所有,30%留作公司发展资金,50%给村民分红。每年正月,村里都要举行一次分红大会,村集体不仅给股东发现金红包,还邀请他们聚一聚。看着入股旅游公司年年都有分红,越来越多村民投资入股,目前入股旅游公司的农户达到387家。今年正月十八,村里举行了热热闹闹的“分红宴”,村民户均领取了800元左右的分红。
乡村旅游让握惯了锄头的村民端上了旅游的“饭碗”。除了入股村旅游公司,一些村民也利用闲置房屋办起了民宿。目前村内民宿有14家,共87间房、130多个床位。
刘连云介绍,今年春节后到4月底,潭头村接待游客大约20万人次。他坦言,潭头村的业态正趋于饱和。近两年来,他与村“两委”一直在积极谋划创新业态。“尝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探索,未来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刘连云满怀信心地表示。 本报记者 林华维 孟涛
通讯员 苏武龙 肖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