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永定河畔柳枝摇曳。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柳编工坊里,浸泡后的柳条泛着温润的光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万富正熟练地编着柳编果篮,布满老茧的手指捏着柳条上下翻飞。一旁的工人们同样专注,指尖缠绕着柔韧的柳条,随着手臂起起落落。“平编、纹编、勒编……”张万富边示范边讲解,“一个果篮要编128根柳条,每根都得均匀受力,不然筐底就会凹凸不平。”
“柳编不是简单的手艺,是活的文化。”张万富轻抚着案头的《千秋万代》柳编党旗,这件耗时百日、用1万余根柳条编织的作品,连铁丝与藤条交错的接口处都透着巧劲。“柳编党旗开创了柳铁结合的先例,每一针都要对得起老祖宗的手艺。”在张万富眼中,柳编的魅力在于“变化”。从农用笸箩到艺术雕塑,从单一的平编到融合铁艺、剪纸的跨界创作,张万富不断突破传统边界。
固安柳编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依托永定河畔丰茂的杞柳资源,曾是百姓“昼夜编织以资糊口”的生存技艺。清代县志记载,柳器“贩竖麇集,日中一哄千万立尽”,足见当时柳编交易的盛况。民国时期还远销日本、朝鲜等国。新中国成立后,固安柳编迎来黄金期,鼎盛时全县4万名编工,产品涵盖700多个品种,出口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柳编之乡”。
然而,随着工业化冲击,杞柳种植面积从8000亩锐减至不足百亩,编工数量骤减90%,这门技艺一度濒临失传。2011年,固安柳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万富等传承人看到了希望,开始探索转型:从农用具转向工艺品,从“实用美学”升级为“艺术表达”,并借助电商与文旅融合,让柳编重焕生机。
“我们村的柳编历史悠久、工艺精美,就是宣传不够,市场接受度不高,驻村工作队带着我们积极宣传、广泛推介,让我们的非遗有了新的生机活力。”西洋屯村党支部书记王宇豪说。
去年1月,廊坊市税务局、市卫生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来到西洋屯村后,以培育“乡村工匠”、打造“一村一IP”文旅品牌为目标,协调多方资源,牵头成立“固安县柳编文化保护协会”,在西洋屯村建立非遗传习所,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期到大、中、小学进行制作技艺宣传,提高年轻人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固安柳编,张万富紧跟时代潮流,在抖音注册了“非遗柳编萌大叔”账号,经常进行展示直播。“要想让老手艺薪火相传,一定得让非遗回归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非遗、学习非遗。”张万富深知非遗传承需要传承人的努力,也需要传播手段助力。
柳编是固安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活力的典型代表,更是乡村振兴的‘金柳条’。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固安柳编用一根根柔韧的柳条,编织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固安县委组织部相关人员表示,“近年来,我们建立“1453”人才工作机制,除柳编传承人以外,在全县挖掘培养各类非遗人才85名,并通过研究制定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措施,探索出一条“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强村富民之路,2024年累计吸引500余万旅游人次,农旅收入达2.5亿元。”
本报记者马燕通讯员莫凡毅牛梦龙
张万富(右)正在制作柳编工艺品。(固安县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