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红色资源穿越时空,照进现实——探访江苏连云港红色村
2023-02-07 16:3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华贤东 朱秀霞 李加泗 钱入磊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黄海之滨,苏鲁交界,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更是一片红色热土。抗战时期,赣榆所在的滨海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救亡图存,为赣榆区留下了50多处红色遗址。

  战火硝烟早已远去,红色精神却在赣榆生根,如不冻的激流,在人们心中奔涌。黑林镇大树村、班庄镇抗日山村,先后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借此东风,赣榆区将遍地星火串珠成链,形成了以大树村、“中国抗日第一山”为基础的“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研学路线。红色的种子破土发芽,红色的脉搏在赣榆偾张跳动。

  大树村红色广场抗日老兵为小学生讲述红色历史。

  把红色精神变成活的文化

  这是所有人期待的夜晚。在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的刘少奇旧居广场,村民们早早搬好了板凳。广场上的灯光熄灭,黑暗中人人屏息等待。放映机启动,一束光打过来,幕布上出现了《宋庄战斗》四个大字——电影开场了。看着银幕上活跃的人影,台下的孩子们开始对幕后的世界好奇:战士们为什么要战斗,他们去了哪里?一个个问题与答案推杯换盏,红色基因在此刻传承。

  今年54岁的徐勇,在黑林镇文化站当了20多年的电影放映员。无论是过去骑着满载设备的自行车摸黑走在泥泞土路上,还是现在开着汽车驶在村里流水般顺畅的道路上,他早已习惯每周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为大家放映红色电影。“几十年来,我也尝试着放其他电影,换来换去,村民们还是爱看红色题材。”

  1942年6月17日,刘少奇随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局115师师部来到大树村。罗荣桓、陈光同志为他安排了住所,住在村民熊方蓬家,前后共25天。大树村从此与红色结缘。

  在大树村期间,刘少奇十分关心地方上的减租减息和群众生活,115师部给刘少奇送了两袋小米,他转手就送给了大树村生病的村民熊方标。“多年来爷爷一直珍藏着救命的黄米袋子。他在弥留之际,特别交待要保存好米袋,要不忘这份恩情,要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熊方标的孙子熊传勇,正是现在刘少奇旧居管理员。

  文化内涵是红色资源的灵魂,它不应该只放在博物馆里,只有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才能世代焕发光彩,迸发活力。2021年入选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后,大树村按照“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原则,将刘少奇在大树村的事迹重新进行了梳理,还将刘少奇旧居广场整修一新,为村民提供生活和文娱的公共空间,将红色文化场景与村民生活实现融合。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不止在大树村。30公里外的班庄镇抗日山村,是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所在地。1941年,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发起了青口战役,担任掩护任务的18名战士,没能及时撤出青口。他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用生命写下了英勇杀敌的史诗。为了纪念牺牲的将士,广大军民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筑塔、建造陵园。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红色精神并不是抽象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今年99岁的老人顾延泗是抗日山村的老石匠,据他回忆,当开始建设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时候,村民都自发参加烈士陵园建设。当年刚16岁的顾延泗也在其中,因营养不良,身材瘦小,战士给他一个热腾腾的馍,“那块热馍的温度从手掌一直暖到心头,是我永远忘不掉的记忆。”

  如今,抗日山村里许多家族在续修谱牒的时候,都会把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传承和弘扬抗日山红色文化写到家谱当中。据抗日山村党总支书记刘德秋介绍,村子已正式将传承抗日山红色精神列为红色村风村训,激励广大村民继承和发展抗日山村的革命优良传统,传承和弘扬抗日山村的红色文化。

  青山有幸,抗日山烈士陵园埋葬着1800多名烈士的忠骨,塔碑下镌刻着3576名烈士的姓名,每年的清明节和其他重大节日,抗日山村家家户户在祭祖的同时,都会为埋葬在山岗上的烈士们设置牌位,缅怀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

  站在塔碑下的台阶上,刘德秋手指着一行金色的名字:“这是我的大爷刘广学,是我们抗日山村走出来的战士,也是我们村唯一的烈士。”2021年村“两委”换届,刘德秋全票当选,“我听着大爷的英雄事迹长大,也一直把他当作榜样,大家信任我,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80年来,那一抹红,在赣榆从未褪色。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纪念塔。

  把红色资源变成活的教材

  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试什么?在时任赣榆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封波看来,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成为教育后人的资本、富民兴村的资产,真正穿越时空、照进现实,“这是党性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作为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赣榆要探索的,就是如何让红色资源成为新时代党性教育培训的‘活教材’。”

  2022年冬,抗日山村进行了新一期的“群众宣讲员”培训课,十多名村民有了“新工作”,他们依托刚建成的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滨海军区大礼堂,和村“两委”共同开发、设计红色研学路线,开发了《抗日山上忆“初心”》等实景党课。

  “挖掘红色资源,不只是对红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更重要的是对红色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与精神内涵的凝练与升华。”村民主动参与“红色村”建设,在抗日山村是常态。据刘德秋介绍,如今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实景党课的师资来源从党校教师,拓展到了村民、老干部等所有人,“现在村民都有机会担任讲解员,这激发了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15分钟的党课,每一名讲解员都深入钻研史料,授课也更加生动精彩。”

  “把红色故事从‘理论灌输’转化成‘故事感染’,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事情。简单地走马观花、看看瞧瞧肯定不行,创新势在必行,在抗日山村开展的‘实景党课’就是创新举措之一。”封波表示,赣榆区在全区范围内邀请老红军、老战士及其后人担任初心“分享员”,在各教学点开发实景党课、访谈党课、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总的来说,就是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

  在赣榆区“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研学路线的规划中,抗日山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大树村则是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基地,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大树村还在教学形式上大胆尝试。

  近年来,大树村与赣榆区旅游开发集团合作,打造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大树红色文化体验区、红色情境互动区和一系列功能区,配套建设的28间红色主题民宿,可同时容纳近百人居住。

  为了让故事直抵人心,大树村还运用声光电、音诗画等现代技术手段,再现昔日赣榆两大经典战役大吴山战斗和青口战役,形成集展示、互动、体验、交流于一体的红色情景互动体验区。山东莒南一家到大树村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的企业负责人说,“以前组织党员学习就是参观参观、重温个入党誓词,像大树村这样,既能党性教育、又能实践锻炼的教学点,让党性教育形式更鲜活、内容更丰富、效果更明显。”

  大胆创新成效显著。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4月“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研学路线开放运营以来,赣榆区先后承接省市各级培训班次300余期,接待江苏省内外各类参观团体2000余批次、15万余人次,红色教育已成为赣榆区一张闪亮的名片。

  大树村刘少奇广场

  把红色资金变成活的产业

  落叶捎来了讯息,虽然2022年夏天大旱,村里蓝莓的产量受到不小影响,但随着大树村蓝莓品牌知名度提高,价格较2021年整体反而上升了15%,喜获丰收。

  大树村如其名,土壤肥沃,植被茂盛。地处北纬35度,位于全球种植水果的最佳生产带,蓝莓种植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但一直难成规模。开展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以来,大树村打造“红色大树,绿色发展”党建品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产业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

  2021年,大树村与沃田集团合作,流转了2000亩土地建设蓝莓生产基地,并建立“订单保底价收购”“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集体种,企业销,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了440万元,2022年大树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熊正民告诉记者,2022年大树村蓝莓最低收购价格从5元涨到了8元,最高能卖到40元,蓝莓产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所带来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主导产业的确立,让村集体经济迎来大幅增收,村民也尝到了甜头。村民熊方廪说,过去他家尽是些没人种的山荒地,流转后,每亩也能有1000元收入,全家人乐开了花。“2021年我看到村集体种植蓝莓有盼头,自己也种了20多亩,一年增收了16万元!”

  循着“红色大树,绿色发展”的路径,大树村围绕着大树水库、石门沟水库及旦头河生态景观带建设,进一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融合的绿色生态漫步区。随着更多的资金与项目向“红色村”倾斜,大树村顺势将红色文旅与绿色观光相融合,注册“红色大树”商标,开发设计文创产品,引导周边群众制作剪纸、草帽、布鞋布包等手工艺品,让当地老百姓一起享受红色旅游福利。

  而在抗日山村,刘德秋则抓住“红色村”发展机遇,吸引能人归乡,动员致富能人创办石材企业,2022年度累计增加税收6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万元,新增就业人数23人。“目前,我们正在与周边3个村联建以红色文化故事依次串联的‘红星’农场,未来这里将成为我们村集生态采摘园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重要红色阵地。村子里的红色资源正不断转化为‘红色经济’。”刘德秋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