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副镇长杨斌:肯吃苦 能干事 有担当
2021-12-24 10:1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张尚梅 杨吉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他叫杨斌,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副镇长,也是上庄村书记兼主任。当他的名字出现在2021年全国“最美公务员”名单中时,上庄村的村民奔走相告。他们说,“杨书记配得上这个荣誉!”

  自200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杨斌带领上庄村党员群众发展产业、修桥铺路、建设新农村,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脱贫致富之路。如今的上庄村旧貌换新颜,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新农村。杨斌今年还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斌(右二)与村民聊天。

  勇当基层组织“带头人”

  10多年前的上庄村,村民生产条件艰苦、生活环境恶劣:种地没水,靠天吃饭;走路没路,歇凉没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乡亲们大病拖、小病扛;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涝坝水,人畜不分、蝇虫满天,土堆、粪堆、草堆随处可见。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家乡的贫困面貌始终没有根本改变,日子没有盼头。当时的乡党委想到了在外打拼的能人杨斌。

  20世纪80年代,杨斌高中毕业后,来到武威市凉州区二坝乡当了一名聘任干部。后来,他辞职开了一家磷肥厂,由于能吃苦、脑子活,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当乡里领导找到他时,杨斌最初有点犹豫,家人朋友也没有一个赞成的。不过,在细细考虑之后,杨斌还是不顾家人亲戚的强烈反对,放弃优越生活,回到家乡。

  回到村里,杨斌一干就是10多年。2014年,杨斌患上了严重的青光眼,由于一直为村上的事奔波忙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视力迅速下降,左眼几近失明。对此,他无怨无悔:“只要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我心里就亮堂了。”在村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肯吃苦、能干事、有担当的“最美带头人”。

  勇当脱贫攻坚“急先锋”

  上庄村属于山水灌区,村里人靠种地谋生。2013年,上庄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贫困线以下人口407人,贫困发生率44.38%。

  杨斌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晚上坐在农户炕头,思考商讨靠什么发展、怎么发展。他带领村骨干到陕西杨凌、山东寿光取经,增长见识、开拓思路;挨家挨户走访,掌握每户村民的发展需求,因户因人施策,缺资金的帮贷款、缺技术的请专家。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夯土墙、搭架杆、绷薄膜、栽蔬苗……苦干一年,村里搭起了57座日光温室。种植户李生军说:“设施农业就是我们的摇钱树,现在口袋里有钱了,生活有盼头了。”等待观望的乡亲们眼睛亮了、思想通了,有的搞养殖育牛羊,有的搞种植栽蔬苗。

  几年下来,上庄村建成6个规模养殖小区、1个设施农业园区。贫困户杨玉山因缺乏资金无法扩大养殖规模,杨斌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和8000元政府补贴资金,修建了养牛场,扩大养殖规模,每年收入五六万元,小日子越过越红火。杨斌说:“在脱贫路上,家家必须有一项增收致富的产业,一户都不能少。”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形成了设施养殖、日光温室、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流转土地3160亩。2015年,全村119户贫困户整村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

  勇当安居家园“规划师”

  把上庄村变为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是杨斌一直以来的心愿。

  饮水曾经是上庄村的老大难问题。2006年8月,经多次协调,自来水公司答应铺设一条自来水管道。但修建过程中,占用了邻村部分村民的耕地,遭到阻挠,白天刚挖好的管沟,一夜之间就被回填。杨斌挨家挨户做工作,并免费为他们灌溉耕地,赢得了邻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上庄村村民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2009年,杨斌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争取政策资金,给每户村民补助2万元,兴建新住宅。然而,很多村民们认为改造后的院子小,牲口没处养,不愿意改造。那段时间,杨斌白天开会动员,晚上上门做工作,走烂了鞋底,磨破了嘴皮,顶住压力,终于完成了第一小组37户村民的新民宅建设。其他村民看见亮堂堂的新房子,逐渐打消了顾虑,由被动变主动、消极变积极,陆续完成了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搬迁。2019年,全村226户农户全部住进了新民宅,彻底告别了土坯房,实现人畜分离,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一次,杨斌听说有一家公司因拆迁要砍伐苗木,正好可以移栽绿化上庄村。他跑前跑后,多次联系该公司负责人,争取到了几百棵银杏和梧桐。移栽后,他请教林业专家,为苗木搭遮阴网、喷水、输液。经过多年养护,上庄村绿化面积达109亩,占村域总面积的30.1%,现在全村绿树成荫,被甘肃省林草局评为“森林乡村”。

  10多年来,杨斌共争取项目资金累计2000多万元。如今的上庄村,绿树成荫,村容整洁,家家都有小洋房,户户通上柏油路,用上干净水厕,路灯明亮,文体设施一应俱全。今年8月,杨斌当选为黄羊镇副镇长。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