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热勒村三问
2025-10-10 09:4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记者(右二)和驻村第一书记陈刚(左一)、村党支部书记阿地力·麦麦提敏(右一)在调研。司热皮力·买吐送 摄

  阿热勒村全貌,村后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阿热勒村村委会供图)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记者带着诸多话题诸多问号,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热勒乡阿热勒村蹲点求解。

  阿热勒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岛,克里雅河上的小岛。

 

  【微镜头】 9月18日,越野车从阿热勒村村委会出发,不到10分钟就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只见浩瀚的沙漠里种满绿植,竟还有成片的玫瑰。“这里790亩是阿热勒村种的,成活率85%。”阿热勒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陈刚站在沙丘上说。

  【深阅读】 玫瑰育苗是在阿热勒村大棚里。60多位村民在大棚里拌土、压条、移栽,准备来年3月嫁接于田沙漠玫瑰。村民买买提·吐尔逊说,干一天活,能挣80元。

  传统的防沙治沙,主要是梭梭套种大芸。大家都种大芸,收益自然会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县乡的规划,开始种于田沙漠玫瑰。

  于田沙漠玫瑰是从丝绸之路传来的,阿热勒乡是核心区,村民种了上千年。阿热勒乡3家合作社开展深加工和直播带货,玫瑰生意兴旺。

  依靠玫瑰和桃树、杏树这些治沙植株的育苗,阿热勒村集体经济一年能增收大约20万元。

  种玫瑰之前,这些大棚种的是蔬菜。2019年,依托扶贫资金,阿热勒村建了20个蔬菜大棚。从2020年到2023年,阿热勒村将大棚承包给山东客商种菜,每年光租金就有25万元,4年收益100万元。

  2023年底,客商遭遇销售寒冬。2024年村里维修大棚,客商以大棚人来人往影响蔬菜授粉为由,不干了。2024年的大棚没有收入。

  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四处出击,寻找下家。去年底终于“逮”住一位天津客商,客商有意租棚种蓝莓,但因没法就地加工提取叶黄素,作罢。

  现在利用大棚开展玫瑰、桃、李等治沙植物育苗,也是不多的选择,至少可以不让扶贫资产荒废。后期如果不需要那么多玫瑰苗了,工作队打算再找客商接着种甜叶菊,生产甜味剂,附加值高,市场前景也好。“总之要让脱贫资产发挥长久效益。”陈刚说。

  盘活资产,还有一例。阿热勒村幸福养殖合作社也是扶贫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现在合作社动员35户农户入股,入股农户将牛羊托管给合作社,每年户均分红3000元。村民阿布都热曼·麦提斯迪克说,他计划多买几头牛给合作社。

  如何让村民收入长效增长不返贫

  【微镜头】 9月29日,浙江一位客商来谈合作。他打开手机相册,请陈刚看刚刚拍的有机水稻。此前,他已在阿热勒村流转试种了2亩地,水稻长势明显比普通农户的强。

  【深阅读】 来村的客商,都是驻村工作队眼里的“无价宝”。阿热勒村在乡村或沙漠旅游上,没有明显的优势,要稳定增收,还得靠合适的产业,“让每一户都有产业支撑”。

  为了每一户都有产业支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全力以赴。拿五口之家的农户买买提明·麦麦提来说,攻坚期的2020年,他家全年人均收入为5250元,有一点养殖,但规模不大。而去年9月到今年9月,他家的人均收入在1.6万元,这是因为他妻子、大女儿上班了,家里养了5头牛、35只羊,还承包了100亩沙地。

  沙产业和玫瑰产业是阿热勒乡的主导产业,寄托着大伙儿深沉的期待。“看,这就是玫瑰的根。”阿热勒乡党委书记蔡显富扒开沙土,露出玫瑰纵横交错的根系,最长的深入地下3米多。

  截至目前,于田全县已种了10万株于田沙漠玫瑰。蔡显富说,政府通过划地到村、包地到户、确权到人的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这种调整着眼农户利益,农户承包沙地每亩还能获得1500元到2000元补助,干得好的农户能优先享受50年的改良后土地租赁权。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农户,还可以入股合作社或与种植大户一起干。于田县2024年以来有1929户村民申请治沙近20万亩。

  阿热勒村有8位农户承包了400亩沙地,治沙增收两不误。村民买吐地·司马义说:“去年种的100亩玫瑰现在基本都活了,预计2年后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

  阿热勒村已改良1520亩沙地种植经果林和玫瑰。村集体留了330亩沙地,必要时留给有需要的农户。村里计划继续改良沙地1000亩,助力防返贫。

  陈刚认为,推动可持续增收,还得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多种多养高附加值的东西,并坚持“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先帮企业干,掌握技术就可以单干。

  阿热勒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90%。村党支部书记阿地力·麦麦提敏说,经过攻坚期、衔接期的接续奋战,阿热勒村防返贫的根基已很牢靠。

  先看居住环境。在天津西青区对口帮扶和工作队后方单位自治区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使用专项资金2300万元,2024年5月开始对全村368户进行庭院改造、下水管网建设,村民家里家外焕然一新。

  再看村集体的实力。阿热勒村办有3个家具厂、大芸合作社、养殖合作社等,算上治沙项目、垦荒和门面出租,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53万元。“今年有几户困难家庭买牛,9头牛的首付款就是村集体掏钱的。”阿地力·麦麦提敏说,“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能做很多事了。”

  从社会保障来说,村里有45户监测户。去年,村集体拿出脱贫攻坚经营性资产形成的收益大约20万元,优先给监测户每家分了5000元。

  同富村比,阿热勒村还谈不上“物阜民丰”,但同过去比,那确实是今非昔比。“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节点,防止大规模返贫,推动村民持续增收在阿热勒村不是梦。”陈刚很有信心地表示。

  如何看待作为方法论的长期主义

  【微镜头】 9月18日,一位村民来村委会申请低保,称自己脑溢血发作没有劳动能力。陈刚详细了解情况后,建议村民先解除与乌鲁木齐用工企业的劳动关系,再来申请。次日,村民已去乌鲁木齐与企业交涉。陈刚说,全村已有190户低保户,必须慎重对待。

  【深阅读】 “村民的每个诉求,不论大小,必须被听到。”陈刚说,去年全年,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子女就学、老人赡养等诉求37件。

  “我们在村说话办事要有长期主义思维,这是一种方法论,要求我们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陈刚说,留下不走的工作队,留下不走的财富、不走的信任、不走的情谊,都需要文火慢炖,急不得也等不得。

  阿热勒村的“长期主义”,第一个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坚定不移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

  对村民的积分管理,是治理中常用的手段。社会长治久安,则在积分考核中占比超过60%。工作队和村干部做了很多繁琐又重要的事,不说只做,默默做,做踏实。

  为培养本地村干部,7位工作队员每人带一位徒弟,师父在规范制度、加强党建等方面手把手教,徒弟们则认真学。截至目前,已有12名本地村干部通过学历提升考试,拿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以心换心服务好村民,也是一种长期主义。冬天村民缺煤,工作队买了30多吨煤,挨家送。“三夏”村里缺人种收,村里买了一台收割机,干部帮无劳动力家庭收麦。暑假,村集体聘请返乡大学生,给300多名孩子上辅导课。国庆中秋,村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还推出“带着亲戚游家乡”,干部一天也不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夺人心是百年大计,这场仗必须打赢。”陈刚坚定地说。

  长期主义,更是机制体制。比如,严格按照地区“228”工作机制每周进行研判,对有返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进行帮扶,严格参照纳入监测户的流程,制定“一户一策”。

  长期主义,意味着不能丁吃卯粮,要面向未来留余地。村集体开垦的荒地、沙地,村集体掌握在手里的近千亩,并不急于租出去,留给将来需要土地、需要吃饭的村民。

  长期主义,还是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今年村里20个大棚,玫瑰等育苗需要大量临时用工,本村劳动力远远不够。在阿热勒乡党委的统筹下,全乡所有的村都在阿热勒村拿了大棚自己种、自己管。一村有肉,全乡喝汤。

  各驻村工作队之间也经常互通有无。最近,陈刚在一家央企的光伏治沙项目上找到了60个工作岗位,他打算分给阿热勒村25个岗位,剩余35个岗位留给了自治区国资委在于田县科克亚乡库塔孜艾日克村、色日克奥依村的2支驻村工作队。

  记者手记

  “采暖一度电只要2毛钱”

  “老大考上了和田最好的高中”

  “上学不花一分钱,学校午餐,免费吃”

  “我在红日服装上班,每个月4000元呢”

  “我的手机配件店业务挺好,还想考个普通话等级证书”

  “我叫阿依古丽,阿依就是月亮,古丽的意思是花花”

  ……

  村头巷尾,这些生活絮语飘在风中在沙丘在克里雅河上,像南疆的天空一样带着明快的暖色调。阿热勒村民门口的国旗,江南风格的挑檐,墙上的行书,砧板上的带骨肉,碗里的拉面,裙子里的伴娘,维吾尔的舞蹈,鸽子在笼,牛羊在圈,玉米在田……这一切都令人真真切切地感叹:在南疆这个小村庄,“幸福”这两个字,落在每个人的心上,就像起重机轻轻放下预制板。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司热皮力·买吐送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