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丰”景 | 脚踏泥土 一路生花
2025-08-29 10: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7月26日,持续强降雨袭击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财落街道财落一村的河道水位猛涨,浑浊的雨水卷着枯枝烂泥涌进低洼院落。“王大爷家进水了!”险情传来,驻村第一书记郑巍一把抓起雨衣扎进雨里。积水漫过膝盖,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挨家捶门呼喊:“人在东西在,大家先出来,东西我们一起搬!”

  回想起那一夜,郑巍仍有些后怕。后半夜雨势稍缓,郑巍蹲在屋檐下,握住村民们冰凉的手:“人没事就好,院子还能再修!”

  从公安系统到乡村振兴一线,郑巍骨子里处变不惊的稳当劲始终没变:背起被困老人时,她抢在前头蹚路;看到村民攥着旧箱子舍不得撒手,她袖子一撸就把箱子扛上肩头。天蒙蒙亮时,这支“先锋队”已把受困群众全数转移。“看到闺女你,我就放心了。”很快,热粥棉被送进安置点,一颗颗慌乱的心也逐渐安定。

  “我喜欢大家叫我‘闺女’,听着亲切。”郑巍在财落一村村民口中,书记被叫得少,喊闺女的反而多。这颇有人情味的称呼,是军医大学毕业的郑巍一家一户跑出来的口碑。村里老人多,郑巍药箱总不离身。张婶心慌,她塞去速效救心丸;李伯割伤手,她蹲田埂清创包扎。这也成了郑巍打开村民心门的钥匙,很快就和大家熟络了起来,村里老人都说:“见着白大褂心慌,见着郑闺女踏实。”

  2024年3月8日,是郑巍来到财落一村的第一天。还记得那天刚到村部,村党支部书记赵广军就带她重走支前小路,讲村庄历史,摸斑驳土墙:“我们这儿是中共沈阳市委旧址,红色是咱村的魂,但是这些故事埋得太深了,我们还没能力和精力把这段故事理清楚、讲明白。”郑巍心里也暗自笃定了主意。

  后来的日子里,郑巍一头扎进档案馆,在会议记录里扒拉线索,展馆里那些生锈的马灯、缺角的委任状,也都与红色故事一一对应上。

  “大家眼前这座朴素的院落,正是中共沈阳市委旧址纪念馆。这里承载着沈阳革命史上的一段‘暗战传奇’。当年,工作队就是在这个院子里,用算盘完成了全村土地核定……”

  正因为扎实的史料挖掘,在担任纪念馆义务讲解员期间,郑巍喜欢把村里的革命历史与自己挖掘史料的经历,以及财落一村生动的乡土故事结合起来,“请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棚,1946年先辈们就是在这里动员生产支援前线,如今咱用益生菌种草莓,这一盒盒红果子,也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的‘支前物资’。”

  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变得可触可感,也让财落一村逐渐被更多人看见。2024年,96批研学团踏进小院,1万多人次的脚步踏醒了那段沉睡的岁月。曾经静默的院落,如今日均接待3个团队,成功获评沈阳市级党史教育基地。

  “红色是根基,而真正让村庄焕发生机的,是科技为农业注入的新活力。”在郑巍看来,村庄的未来要靠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两条腿走路,二者同样重要。

  初来时她发现怪象:黑土流油,村民却“丰产不丰收”。调研后发现,症结在“技术掐脖子,产业链断条”。

  虽然自己不懂种地,但她却想方设法当起了“红娘”,不仅为村里成功引进了无土栽培、益生菌技术,促成了企业为村民无偿提供营养液支持,还引入了秸秆回收项目。村民们过去一把火烧掉的废弃秸秆,变成了增收的“金条”。最让村民瞪圆眼的是智能菌菇工厂,工厂恒温恒湿全自动,从装袋、接种到采收包装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机器一天顶过去几十双手。

  为了让村里的第一产业“接二连三”,郑巍和村干部们还想出了一个妙招。为配套发展红村旅游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由村集体出资30万元成立“花开财落村民大食堂有限公司”,开办了以“老市委大食堂”命名的村集体所有制饭店,由村党支部经营,采买、后勤等服务全部由村“两委”成员及党员中心户负责,村民还能在饭店打工,所获收益全部归集体所有,主要用于村里各项公共开支和村民分红。

  饭店的“红村农产体验角”上,还摆满了村里的草莓、铁皮柿、笨鹅蛋。游客感慨:“这口地道的农家炒菜,从大棚到舌尖只隔一条街!”土地流转金+合作社分红+食堂工资,三股活水终于汇成增收的河。

  纸上学,事上见。以档案馆的故纸唤醒沉睡的红色基因,用科技与市场的钥匙打开转型之路,郑巍说,只有这种脚踏实地的实践,才能催生出在泥土中开花结果的创新。“未来,我们村还要继续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目标前进,而我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华贤东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