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清晨,刚出伏的苏州依然暑气蒸人。白塔西路的荷花市集早已人头攒动,摄影师们按下快门,捕捉着太湖荷农的质朴劳作画面,记录下年轻人打卡花市的时尚身影。
“十元一张,包出片,可精修。”才7点多,记者刚踏入市集,就被一位热情的摄影师招呼上了。拍照俨然是游客打卡荷花市集的“标配”。不一会儿的工夫,记者一行竟遇到了十多位招揽生意的摄影师,市集的火爆可见一斑。
每天清晨,太湖东山、西山的荷农便挑着竹筐,装满凌晨新采的荷花和莲蓬,赶往位于苏州市白塔西路的荷花市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这个方圆不足百米的荷花市集中,80多个摊位荷香弥漫,吴侬软语,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络绎不绝,荷农和拍客各显其能,好不热闹。
来自吴中区东山镇吴巷村的朱阿六老伯,家里有12亩荷塘。每天午夜零点,他就伴着月光去太湖里采荷,两个多小时能采差不多200株。荷花越早到市集就越抢手,为了赶上第一班“荷花专线”,朱老伯凌晨两点钟就要去镇上候车。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上千元。
“看年轻人扎的花好看又好卖,我们也学着这么干。”71岁的朱老伯最近在向年轻人学扎花技巧。在这片荷香四溢的市集上,许多来自东山镇、金庭镇的农户都面临着“卖花难”:老农户用的还是传统的荷叶包法,一束荷花只能卖10块钱,一天下来也只能卖两桶花;年轻人凭着创意花艺,靠着独特的造型一束30多元,还好卖,让老农户们也想学学新手艺,为荷花增值。
荷农们的期盼,很快得到了回应。了解到农户需求后,苏州市委组织部会同吴中区委组织部,联系当地的园艺企业,将免费花艺课直接送到了村里。8月17日,在吴中区东山镇潦里村和金庭镇东蔡村的“海棠红·幸福里”点位,花艺师肖竹筠为30多位荷农上了堂课,从配色、包装到营销技巧一一传授,通过层次搭配和创意设计,普通花束变身时尚花礼,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
“荷农想学,我们就组织资源送课下乡。考虑到荷农干活要早睡早起,特地把课安排在下午。”苏州市委组织部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本次培训还制作了视频课程,由村(社区)党组织推送给荷农及其家人,方便大家可以随时观看、提升技艺。
“种了十几年荷花,从没想到还能这样卖!”东山镇新潦村的郑老伯越学越兴奋。来自三山岛的朱阿姨更是主动当起了“二传手”:“岛上不少人也卖荷花,我学了回去教他们,大家一起赚钱!”
75岁的沈秋云是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的荷农。以往她卖的是最传统的荷花品种,只会用荷叶包扎,价格低、销路差。这次听说村里来了花艺师,她特意“请了假”来学,如今已经掌握好几种花束造型,一天能卖两三百元。
这场悄然兴起的“花艺革命”,不仅让荷农掌握了新技能,也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过去,东山镇的荷花多以批发或粗加工为主,利润微薄;如今通过花艺加持,荷农们逐步转向主题花束、荷花文创等高附加值产品,甚至带动了“坐船采荷”体验游等乡村旅游项目。
为了减轻荷农搬运负担、改善出行体验,当地还及时新增2条助农专线,分别为从东山首末站至地铁1号线木渎站专线,以及东山首末站至白塔西路荷花市集往返专线。
从开通“荷花专线”允许荷农挑担上车,到组织花艺培训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设立“暖心驿站”为荷农提供饮水、药品等防暑物资,到常态化设置党员志愿服务岗维持秩序、协助搬运——一系列暖心服务正一路护航荷农“卖花路”,也让夏日的荷花市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本报记者 倪怀成 朱秀霞
通讯员 于宙 实习生 魏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