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荻港村:千年鱼桑 梦里水乡
2025-10-24 09:0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家乡湖州接过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奖牌时,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党委书记莫海平“手在颤抖,非常激动”,同时觉得更添一份责任,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如何擦亮这个牌子,做深做实农文旅融合发展”。

  荻港村的“鱼文化节”灯火展演。(荻港村村委会供图)

  荻港村位于太湖南岸、大运河畔,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自南宋建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核心保护区。1007亩桑基鱼塘,从空中俯瞰,水面如镜,被桑林分割成块,天光云影徘徊,被赞为世间少有的美景。

  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模式,成了我们村的文化旅游名片。”莫海平说,老祖宗的农耕智慧给现代人留下了良性循环的典范,更成就了荻港一产撬动二产三产的发展迭代。

  以鱼桑文化为核心,荻港村成立了研学基地。来研学的孩子们,可以在鱼塘边学捕鱼、田埂上学采摘、灶台前做青团……从桑基鱼塘到寻常农家,荻港村到处都是活态课堂。

  把目光转向居民区,村里的房子错落有致,还有不少明清风格建筑。前两年,村里收储了一批老房子,引入31家业态,打造了一条美食街。围绕本土特色开发了桑黄饼、桑叶糕、桑基鱼塘咖啡等独具风味的美食,“是在别处品不到的味道。”莫海平说。

  莫海平还提醒到,村里2024年开馆的“非遗里的中国”线下陈列馆也是不可错过的打卡点。“一期我们展出了11省的160项非遗项目,非常亮眼,一年之内到馆游客就有30万人次。”莫海平很骄傲,他说二期计划把其他省份的非遗都收集陈列出来,不仅在量上有突破,在质上也要做出水平。

  荻港村是中国乡村将文化根脉转化为发展动力的鲜活范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审专家评价,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受益”的闭环模式,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范本。

  眼下,不少古镇古村遭遇开发同质化等困境,该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一键复制并不可取”,莫海平认为,拒绝过度商业化开发,把江南水乡的本味生活交还给村民,让村民自发形成本土业态并从中受益,也许是破解之计。

  村庄旅游发展后,游客越来越多,漂泊在外的村民也回了家,在“家门口”致富。原来在外干个体户的村民杨红梅,回村当了讲解员,后又在老街开了手工糕点店,“一年能挣不少钱”。荻港渔庄糕点师章小林说,和同事们挖掘当地鱼桑文化,研发了十几种糕点,“传播家乡美食很有干劲”。土生土长的荻港女儿徐敏利2003年从一家农家乐做起,现在公司业务已经拓展到了生态旅游领域,成了带富能人,更把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作为己任。

  目前全村超半数的家庭从事旅游相关行业,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荻港村民将鱼桑文化因子植入生活,组建了舞龙队、秧歌队、渔家乐打击乐队,腰板挺直了,笑容更多了。下一步,荻港村将联手周围6个村,通过党建联建实现片区组团发展,“我们七兄弟步调一致,强强联合,相信会有大发展。”莫海平说。

  本报记者 周妍 周晶 周静文 尹丹丹 统稿 朱秀霞

  通讯员 于利群 吴为成 陈彩蝶 唐慧 刘太海

  策划 陈炳山 朱秀霞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