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实施村级后备力量“扩源提质”工程── 优储严育,兴村富民
2025-09-18 10:0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跟着学到带着干,在村里参与谋划150亩‘粮桑套种’种植基地项目,让我对带领乡亲们致富更有底气和方向了。”8月上旬,广西靖西市安德镇三南村后备干部梁锋在村级后备干部交流座谈会上谈起实践收获,话语坚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村级组织“人难选、选人难”、后备力量储备不足、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等现实挑战,近年来靖西市大力实施村级后备力量“扩源提质”工程,聚焦“选得准、育得强、用得好”,着力构建源头活水足、能力提升快、作用发挥实的培养链条,为边境地区乡村全面振兴锻造坚实的“生力军”。

  系统谋划 构建人才储备“蓄水池”

  “多亏了村里后备干部的帮助,我家的桑蚕养殖规模从两张扩大到四张,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在化峒镇力行村,脱贫户韦大爷高兴地说。他口中的后备干部,是力行村去年选拔培养的村级后备人才黄进能。黄进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通过村级后备人才选拔机制,进入村“两委”跟班学习。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刻苦钻研,很快成为村里桑蚕产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帮助群众解决养殖技术难题20多个。

  靖西市紧扣“靶向育才”核心,建立“县级领导联乡、乡镇干部包村”联动机制,深度研判292个村(社区)现任村干部的年龄学历结构、工作能力及履职表现,精准定位后备力量储备方向。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组织考察“三荐一考”方式,广泛挖掘农村优秀青年人才,重点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后备人才,建强阶梯式人才“蓄水池”。

  同时,靖西市通过实施“雁归兴边”计划,以政策吸引、乡情感召、项目对接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在外青年返乡发展。南坡乡达腊村的莫正勇曾长期在广东务工,看到村里微信群经常分享家乡扶持政策和变化,又得知自己被列为后备对象,毅然决定回乡。“村里急需年轻人,回来既能照顾家里,又有事业干,心里踏实。”如今他已协助村里开展黄金百香果种植工作,成为群众信赖的“新农人”。

  “我们建立了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实行‘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乡一库’动态管理,确保‘蓄水池’充盈精准、结构持续优化。”靖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丽婵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入库村级后备力量2230名,其中45岁以下占62%,人才结构显著优化。

  精准培育 打造能力提升“快车道”

  “这次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尤其是‘黄金百香果的品牌包装与电商策略’那部分,案例贴近实际、方法简单实用,对我们这样做强特色产业、带动乡亲增收的村干部来说,真的太及时了。”参加完“兴边学堂”专题培训的武平镇多纳村后备干部班婷婷兴奋地说。回乡后,她积极对接市级培训资源,协助村“两委”组织村民学习电商带货,并牵头成立青年电商小组,尝试直播带货。短短一个月,多纳村黄金百香果线上销售额显著提升,带动百余户村民增收。

  像班婷婷这样将培训迅速转化为实践的例子并不少见。新靖镇旧州村的后备干部赵晓蕾在参加“乡村旅游运营”课程后,主动整合家中绣球作坊与周边民宿,推出体验式旅游项目,带动十余户群众增收;地州镇罗隆村的农克昌则运用所学的矛盾调解方法,成功化解了两起积压已久的邻里林地纠纷。“兴边学堂”不仅传授知识,更成为后备力量施展才华的“启动器”。

  针对村级后备人才能力素质短板,靖西市构建“县级示范培训、乡镇覆盖培训、村级日常培养”三级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上,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等设置课程模块,采取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国门党校、农村党员教育实训基地等阵地,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后备人才综合能力。

  人才的快速成长,也离不开导师倾心帮带。武平镇六合村的后备干部黄加进今年从花艺行业转为种桑养蚕,在业务导师、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指导员覃文辉的指导下,种桑25亩,目前收入6万元;“政治导师”镇党委副书记张桂瑜则带着他遍访全村党员户,学习群众工作方法,黄加进感慨:“有导师领路,我少走了太多弯路,干事更有底气了。”

  多向锻炼 搭建成长成才“立交桥”

  在岳圩镇怀光村,陆世保担任产业推动员期间,积极牵头组织群众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重点推动黄金百香果产业落地生根。他不仅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还主动对接农业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最终成功推动该村黄金百香果项目申报并获批“一村一品”示范认定,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面对魁圩乡那多村的产业发展难题,时任后备干部的刘绍疆主动“揭榜”,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密本南瓜200余亩,不仅盘活土地,还稳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凭借此实绩,他在村“两委”补选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产业项目上的历练让我提前熟悉了三农工作的千头万绪,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现在挑起担子心里更有底了。”刘绍疆坦言。

  “我们不仅要让人才回来,更要让人才历练、让产业生根、让活力回归。”李丽婵说。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市场对接,靖西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让后备力量在产业实践中快速成长。

  靖西市创新实践锻炼机制,通过设岗定责、跟班学习等方式,为后备人才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成长平台:分类定岗,安排其担任网格员、调解员、集体经济项目专员等“见习岗”角色,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工作;实施“镇级跟岗”机制,选派优秀人才至乡镇部门参与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任务,全面提升实战能力;推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鼓励领办产业项目、参与合作社运营,在产业一线历练后备人才。

  在发展平台上,打破“论资排辈”现象,对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的后备人才,优先发展为党员,推荐参加各类评先评优,并及时按照程序补充进入村“两委”班子。近两年,已有300余名优秀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45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村级后备力量‘扩源提质’工程,不仅解决了‘无人可用’的困境,更实现了‘人尽其才’的目标,”李丽婵表示,“通过系统培养与实战锤炼,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治理的后备力量迅速成长,成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支撑。”

  通讯员 赖靓荣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