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甘肃清水大地,一片片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说起小麦,当地农户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麦专家”——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清水县小麦试验站站长鲁清林。这位扎根基层多年的“陇人骄子”,不仅用科研成果较大幅度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水平,更培育了一批懂技术、接地气的乡土人才队伍,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提档升级,让“小小麦种”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把“实验室”搬进“麦田里”
1985年,从甘肃农业科技学校毕业的鲁清林饱含着对“三农”工作的深厚感情,加入甘肃省小麦育种专家周祥椿教授的科研团队,从此踏上了小麦育种的研究之路。“刚开始,之所以选择在清水县建站实验,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县委人才办会同有关部门多次联系我们,在服务保障科研用地、办公场所、住宿生活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政策支持。同时,清水县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小麦生长,但也易于小麦条锈病菌源越夏、越冬,为小麦抗病性研究和条锈病源头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探索与实践。”鲁清林说。
一身泥土气,两手老茧痕。面对小麦种质资源匮乏的现状,鲁清林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按照降株高、改株型、提产量、强抗性的育种目标,他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小麦种质资源1万多份,带领团队用25年的时间反复试种,主持育成了以兰天30号、兰天36号、兰天42号、兰天47号和兰天48号为代表的一批小麦新品种,在抗病性和潜在产量上取得了新突破。随着新品种的试用推广,兰天系列在甘、陕、宁、青等地累计种植面积超过7000万亩,新增粮食20亿公斤以上,成为西北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从“靠天吃饭”到“向技要粮”
“以前种地全凭老把式、土法子,现在不一样了,有了专家到现场‘传经送宝’、面对面‘把脉问诊’,自己也成了村里的种植能手了。”清水县王河镇南湾村玉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说。
为培育壮大乡土人才队伍,由县委人才办牵头,大力实施乡土人才“雁阵孵化”行动,依托小麦产业基础,成立小麦产业服务中心,组建小麦产业技术服务队,聘请鲁清林团队担任县级小麦产业技术顾问,先后推出23项乡村人才服务事项,按照“专家人才包产业+技术指导员包片区+骨干人才包农户”的模式,累计解决各类疑难杂症240余件。设立“头雁示范区”12个、“师徒实践区”38个、“联农带农示范田”143个,探索形成集实验示范、品种展示、田间实操、成果转化、扶持创业于一体的人才孵化新模式,累计培养“头雁”带头人32人,47名“雏雁”人才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孵化“群雁”乡土人才2300余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
让“好麦子”卖出“好价钱”
“这些品种不仅抗寒、抗旱、抗倒伏,而且抗病性强,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有专家给我们全周期的专业指导,每亩地收入要比以前翻一番,现在农户们种植小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清水县王河镇全寨村党支部书记王敏说。
在此基础上,清水县进一步扩大引才视野,创新 “专项引才+精准招才+乡情揽才”立体引才模式,先后与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市农科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天水市农科所等10余所涉农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招引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面粉加工、质量追溯、产品规划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喜乐”牌等小麦面粉走向市场,实现了由产业到产品的升级转换。
一粒麦种改变一个产业,一群人才振兴一方水土。近年来,清水县以争创国家冬小麦制种大县为目标,聚焦小麦育种、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靶向发力,进一步延伸面粉加工、品牌建设、仓储物流等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县已推广建成 10万亩小麦良繁基地,预计产小麦良种1.5万吨以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6000万元以上,为加快建设良种大县、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讯员 景 鹏
鲁清林(中)深入田间试验田指导技术人员选穗、整穗和去雄。(清水县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