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福建这个乡镇如何“点绿成金”
2025-08-12 09:4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闲置地“刨金”,林下“生财”,高山“点绿”

  看福建这个乡镇如何“点绿成金”

  在福建省上杭县南阳镇,这里山是根基,更是资源,林是生态,更是财富。一场围绕绿水青山做文章的“点绿成金”实践,正在这座小镇蓬勃展开。

  闲置地“刨金”:土茯苓激活“沉睡资产”

  走进南阳村的伐区,昔日的采伐迹地不再荒芜。在林间空地上,村民们正栽下一株株土茯苓幼苗。“以前树伐完,地就闲着长草,心疼也没办法。”村民老黄擦着汗笑道,“现在好了,‘废地’也能生金子!”

  这“金子”,正是被誉为“一两茯苓一两金”的中药材茯苓。南阳村的智慧在于向闲置资源要效益。他们精准抓住土茯苓“耐旱耐瘠”的特性,巧妙利用采伐后遗留的树蔸资源,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秘诀何在?村党支部引入林场专业力量,深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合作模式,盘活闲置林地,吸纳村民就近务工。截至目前,383亩土茯苓扎根林下,预计年产值近60万元。伐区经济的“绿色转身”,成为集体经济与村民腰包“双增收”的生动注脚。

  南阳村村民在伐区种植土茯苓。黄衍兴 摄

  林下“生财”:艾草香飘出“双赢路”

  涂坑村的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则是另一番“林药共生”的和谐图景。浓密树荫下,艾草成片,淫羊藿苗舒展,曾经的“杂草丛”如今成了“聚宝盆”。种植户钟大姐在艾草地里忙碌,笑容灿烂:“合作社供苗包收,我就管好地,一年稳稳增收5000块!”

  如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农民持续增收的双赢?涂坑村作了探索,由党支部引领,积极向上争取专项扶持资金,打造特色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构建“合作社+农户(脱贫户)”联结机制。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保底收购,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或基地务工参与其中。目前,基地已种植30余亩艾草、6亩淫羊藿,在合作社运作下,艾草、淫羊藿作为药材定向销售,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在此完美融合,林下“生”出的不仅是草药,更是实实在在的共富希望。

  高山“点绿”:科技赋能“绿叶”变“金叶”

  海拔1150米的联山村千亩茶园基地,云雾缭绕,绿浪翻滚。“梅占茶”“上杭观音”等优质品种在这里吐露芬芳。茶农穿梭于茶垄间,除草修枝,呵护着每一株茶树,静待金秋的丰收。

  然而,好茶并非天成,更在于创新破局与科技赋能。联山村党支部构建了“支部领办合作社+作坊+家庭农场”三级产业体系,将1700亩高山茶园打造成集中连片的有机基地,成功培育3个标准化茶叶生产合作社,配套建设15家特色茶叶加工作坊,发展13家家庭农场。龙岩市农科所专家深入茶园,指导茶农标准化采摘茶青、摇青、发酵、焙火等加工工艺。古法炭焙工艺将兰香蜜韵锁入干茶,这套组合拳下来,从源头上锁住了茶叶品质,“绿叶子”真正变成了“金叶子”,古老茶香在科技与创新的加持下,焕发出强劲的新时代生机。

  联山村千亩茶园基地。胡银春 摄

  从联山茶园的袅袅清香,到南阳伐区的土茯苓新芽,再到涂坑林地的艾草绿浪……南阳镇的共富实践,是立足山水、深耕产业的务实探索,它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键在“转化”,核心在“路径”。南阳镇以生态为基底,向闲置资源挖潜力,向林下空间要效益,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百姓增收互促共进的振兴新路。

  通讯员 陈华华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