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我在村 | 让艺术和乡村顺畅“对话”
2025-07-01 15:1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 朱明艺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3年7月,我来到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许多人问我,一个学艺术的,为何选择投身山坳坳?答案,就藏在我对乡土价值的认同和对振兴乡村的热忱之中。而艺术,成为我连接乡土、反哺乡亲的独特语言。

  朱明艺(右)与新知青团队志愿者改造老旧家具。陈祖昇 摄

  书京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石巷蜿蜒、古堡巍然。2023年,台溪乡启动了“书京计划”——用艺术点亮乡村。在这里,我的艺术设计背景意外成为沟通的桥梁——把专业构想“翻译”成村民们能听得懂的话语,让艺术和乡村顺畅“对话”。

  眼下书京村最“潮”的打卡点——“牛栏咖啡”,正是村“两委”带着我和新知青团队共同交出的第一份答卷。这个飘着咖啡香、年轻人扎堆的文艺空间,两年前还是个仅有几面夯土墙的荒废牛棚。

  “这几面夯土墙,可是咱村的活历史,得好好用起来!”改造时,我随同村“两委”、新知青团队跑了十几趟现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不动筋骨,只做加法——在保留老墙原貌的基础上巧妙设计。

  老墙成了“牛栏咖啡”里最独特的背景板,咖啡香里夹杂着书香,店里单日最多有200多人打卡!不久后,书京村便引来了上海隐舍商行、素凪文创、丘山茶舍等多家企业入驻。乡村艺术中心、文创供销社陆续绽放光彩,古村一下子有了新活力!

  游客多了,新问题也来了。村里的两座省级非遗土堡——光裕堡和瑞庆堡,尽管文化底蕴深厚,但游客常是“门口拍个照,里面走一圈”,看不懂门道,很是可惜!

  “有了!扫扫码就能听故事!”我灵光一闪——用AI配音做电子讲解!点子一出,村“两委”和村民们纷纷赞同。

  说干就干!我埋头梳理堡史,与讲解员反复打磨讲解词,精心设计醒目图标。现在,游客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生动的故事立刻就能在耳边响起。“这下才真看懂了!”听到游客的感慨,那份用专业传播文化带来的成就感,真是比啥都甜。

  在村里工作之余,我时常在想,乡村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结合以往在秦岭支教的经历,我深刻触摸到了乡村的脉搏——它最缺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那份能留住人、吸引人归来的活力和希望。

  记得初到村里时,映入眼帘的古建筑门前那片绿地,让我脑门一热,兴冲冲地找到书京村党支部书记邱大得:“邱书记,咱把这改成露营基地,多好啊!”

  “小朱啊,有想法是好事!”邱书记笑着鼓励,接着话锋一转,“但光想不行,得算算钱从哪来?人咋组织?账算清了,想法才扎得下根。”仔细体会这些话,我明白了,好点子,得接地气才行。

  在邱书记点拨下,我沉下心,先跟着村里成熟的项目干。全民健康百村行的赛道怎么规划更合理?“花海古堡”越野跑的补给点设在哪?两岸书法笔会的场地怎么布置……带着思考,我尽心尽力协助村“两委”组织各项活动。做得越多,对这片土地就爱得越深。我想,青春最美的姿态,便是甘为春苗,扎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振兴乡村的征程中抽枝展叶、拔节生长。

  我深知,扎根基层,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要用实际行动去感知群众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群众。通过走访调研,我发现村里有一位77岁的卢奶奶,儿子与丈夫不幸先后去世,一直独自生活。我常常跟随村“两委”干部去看望卢奶奶,跟她聊天唠家常,帮助她争取了油茶、毛竹林等乡村振兴产业补助,希望能改善她的生活。

  村里还有一位多病缠身的王奶奶,平日里以吃流食为生,与人聊天只能打手语。她的老伴也因重度糖尿病、高血压不能干重活。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帮助他们积极争取办理残疾人证,向上争取米面粮油等物资和现金补助……每一次推开村民的门,看到他们信任的眼神,我都能感受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