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营性人才即将拥有国家认可的职业身份!5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对拟发布检验检测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公示期满,拟新增“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等17个职业。该职业是指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从事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运营等经济活动经营管理的人员。本报采访了一组这样的“乡村CEO”,记录他们盘活乡村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本报记者 倪怀成 周静文
实习生 周霞瑛 潘子怡
通讯员 徐文健 左安东 樊恒志 王 政 彭 强
刘松:跨越省份的乡村运营实践
刘松在永安村查看试验田内作物长势。梅二帅 摄
清晨6点,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家发镇联三村窑烤面包工坊“林渡小院”内,窑火已熊熊燃起,苹果木、荔枝木在窑膛内噼啪作响,“新村民”焦磊鑫开始烤面包。
咖啡,面包,联三村新店铺的出现,和一位“乡村CEO”的努力密不可分,那就是刘松。
4月22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2025年度“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拟录取名单。本次培养计划的导师团成员、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乡村CEO”刘松介绍,此次报名人数突破5000人,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比超过60%。
时间拨回2020年,杭州市余杭区以底薪18万元、上不封顶的条件,公开招聘乡村职业经理人。经过层层选拔,刘松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入选的8名职业经理人之一。自此,这个瘦瘦的、戴着边框眼镜的80后有了一个更洋气的名字“乡村CEO”。此前,余杭区已经招聘过3位职业经理人,可短短1年不到,已有2位辞职。这件事也让村民心里打着鼓。
刚来的头几个月,刘松常常带着笔记本出门走访,在晒谷场和永安村村民聊闲置农房,在田埂边同村干部谈发展规划。他还请来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为村子寻求合作。与永安村党委书记张水宝商议后,刘松定下了永安村的战略目标:“我们五年内要争取做出一个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本,一个全国数字农业的示范基地,一个永安村自有品牌,一个能对外输出服务的乡村振兴模式。”
面对村里90%的基础农田,刘松选择以水稻破局。开镰节、开春节、插秧节,长桌宴……各类与水稻相关的活动相继推出。“我们每周都做活动,要让大家知道周末去永安村基本不会跑空。”这些活动不仅让村民们熟悉起这位“乡村CEO”,也慢慢拓展了一些合作关系。连着做了两个月,刘松的短视频后台收到了第一条团建接洽留言,可把他高兴坏了。随着人气上升,刘松迅速组建团队,对接想做农家乐、民宿的投资人,为他们确定下可供改造的废旧仓库。游客来了,还可以带走一些什么呢?永安村的最大特色就是稻香。刘松团队拉长稻米生产的产业链,精细把控生产的每个环节,打造出“禹上稻乡”的品牌,实现了永安村的稻谷还没种下就有了“去向”。
2023年,余杭区的8个村子联合起来成立了强镇公司,刘松也在考虑着扩大团队。最初,刘松想以师徒制培养下一代乡村职业经理人。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摇了摇手,“一年培养二三十个人也太少了,每个村都需要这样的人才,不如做大点。”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在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的协同帮助下,首届“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在浙江省和广东省正式启动。刘松团队把课堂搬到田埂上,把演习课设在村子里。短短几年,永安村就迎来了几千批考察团。在刘松团队的带动下,永安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20年的4.3万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6.3万元。
刘松的成功经验很快跨越省界。“第一次去永安村的时候,我们都感觉终于找对路子了。”郑成是刘松家乡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家发镇联三村的党总支书记。联三村是安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但因缺乏运营,村子光有美景没有人气。2024年3月,家发镇引入了安徽省第一支乡村CEO团队,成立芜湖千村运营公司,刘松参与该公司组建,并推荐自己的合作伙伴王献军出任该公司总经理,为家发镇提供针对性意见。怀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又招募了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三人的运营团队就“跑”了起来。
家发镇文旅资源丰富但人才匮乏。郑成团队当机立断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新村民”招募计划。招募令发布后,郑成一边联动村委会加速推进停车场扩建等基建工程,一边带领团队分工协作,逐条回复网友关切,以“眼见为实”的诚恳态度邀请他们实地考察。板石岭游客服务中心既是办公室又是会客厅。每当有人到访,小团队就会在了解对方想法的基础上,精准匹配项目。想做民宿的,就领他们到高端民宿集群的规划片区;想试试经营的,就向他们介绍板石岭片区的产业培育带。
惠向梅和焦磊鑫是板石岭最早的一批“新村民”。惠向梅之前旅游时对板石岭景区“一见钟情”,一直想开个自己的小院。2024年3月底,她把面包师焦磊鑫也拉来考察。古桂花、野生板栗、金蝉花……“这些都是天然食材,用土窑烤,能把最鲜的滋味锁住。”看着这漫山遍野的宝贝,两人当场一拍即合。郑成带着乡村CEO团队帮他们找到了合适的闲置小院,还给了免租期和五年物业费减免的优惠。才过了十来天,他们就和芜湖千村运营公司签署协议,正式成为联三村“新村民”。
“云南可食用玫瑰花瓣、广西荔枝干、岭南鸡枞菌,都是空运过来的,我们的面包都得提前订,窑炉还没开,自提点前就排好了队。”焦磊鑫把控着窑炉的温度,面包窑现在连轴转,每天烤200个面包都供不上趟。郑成团队隔三岔五便带媒体团队来“擦亮”招牌,试营业期间就有不少游客专程开车过来体验烘焙。焦磊鑫早已和村集体订购了板石岭的古桂花,把板石岭的宝贝揉进面团,烤好了又折价卖给村里人,请他们提意见,就为琢磨出“板石岭限定款”面包。
“村集体好比董事长,我们就像经理人,本来就是一体的。”对“乡村CEO”的这种定位,郑成深表赞同。郑成团队通过“新村民”计划,让联三村越来越有魅力。5月1日,联三村举办板石岭上原乡生活季暨第四届“黉塘村语”活动,同时揭牌的安徽财经大学乡村CEO实训基地,将为乡村运营人才培养提供长效支撑。
田彬:让老房子为乡村说话
田彬(左三)为乡村振兴合伙人讲授乡村规划。(泗水县委组织部供图)
初夏的阳光洒落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济河街道夹山头村,山间石板路被晒得发烫,空气里浮动着阵阵暑意。而走进等闲谷粮仓东北角的地瓜窖,凉意瞬间扑面而来,温度计上显示14.7℃,比室外低了近20℃。夹山头村农村职业经理人田彬打着手电筒,掰开一块储存了一年的地瓜:“看,依旧水分满满!”
这座地窖内储存的300万斤地瓜,不仅是“虎咬瓜”品牌的底气,更是528名村民增收的指望。田彬说,姜还是老的辣,地瓜就像姜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升值。关上地窖铁门,田彬指着粮仓门口的老槐树感慨:“这棵树见证了粮仓从存粮、交粮,到荒废,再到今天重生的全过程,还将继续见证它的未来。”
距离粮仓三公里的孙家庄,是田彬成长的地方。1994年,从青岛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田彬,在室内装饰工程领域打拼了二十年,事业步入正轨,生活体面。但对他来说,内心始终有个未完成的心愿,那就是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现在的工作只是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人生的高地还在别处。”
2013年,怀揣着对故土的眷恋,田彬回到泗水。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了这座荒废的粮仓,锈迹斑斑的大门紧闭,透过门缝望去,粮仓内荒草丛生,房屋破败。眼前的景象却点燃了田彬的热情,“得想办法让老建筑替家乡说话”。
然而,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2014年冬天,田彬和团队成员裹着被子围坐在简陋的粮仓内烤火盆,讨论改造计划。他们秉持“艺术为粮,情怀为仓”的设计理念,结合本地旧有资源对粮仓进行差异化设计和打造。剥落墙皮露出原始石砌外墙,砸落封闭的流檐窗,让室内外光线融合……经过4年努力,2018年,等闲谷艺术粮仓终于诞生,并借助济宁市“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成为创意孵化基地。
十来年时间,田彬带领团队完成了乡村振兴四个板块的建设。这包括,老粮仓所在地的夹山头村,该村作为创客孵化基地,吸引返乡创业各界人士入驻,在这个基地孵化完成的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将落地到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其余3个版块,分别为龙湾良舍民宿、夹山音乐厅、乡村博物馆。
一开始,田彬有着宏伟规划,想用粮仓的历史质感搭建舞台,以乡土情怀吸引关注。但村民岳大爷的一句话点醒了他:“田彬啊,热闹是你们的,穷还是我们受。”2018年,在深入研究政策后,田彬意识到,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产业支撑。
田彬转变思路,深耕乡村本土资源,锁定地瓜产业作为发展的关键。虎咬瓜“酸辣粉”就是粮仓孵化的产业项目之一。以地瓜制品为原料,田彬深度拓展了粉皮等手工产品的开发与整合营销,每条业态发展的产业链,田彬都发动村民参与,共享收益。
夹山头村位于山区,沙土地培育的地瓜甜度更高。原来,每家都有一口七到八米深的地窖,但这种传统方式储存的地瓜数量有限,时间短,无法带动地瓜的产业化。田彬及等闲谷艺术粮仓的合伙人建设的地窖,占地面积在3700平方米左右,拥有窑洞54个,能储存300万斤地瓜。“这就是今天刚种的地瓜。”田彬蹲在地头向记者展示。五月份正值地瓜栽种的时节,新的地瓜采摘以后不到一周就会坏掉,拿到市场上售卖均价在每斤5毛到8毛,经过地窖的恒温长期储存,既能延长储存时间,也能增加地瓜的附加值,帮助村民拿到更好的价格。
地窖的恒温环境锁住了地瓜的鲜甜,也奠定“虎咬瓜”酸辣粉品牌发展的根基,田彬逐步摸索出能真正扎根乡土的主产业。“虎咬瓜”酸辣粉在今年春节营业期间,连续三天营业额破万,4月8日,田彬在自媒体发布视频称,该店已经开始回本增收。
作为乡村振兴合伙人和主理人,田彬还善用自媒体推广乡村产业,“要有一副厚脸皮,用互联网的力量带动线下流量。”在他的镜头下,地瓜小镇拔地而起、龙湾湖文创街游人如织、“虎咬瓜”产品远销千家万户。
如今,田彬团队累计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42人,落地业态项目45个;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带动周边群众4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9.7万元,带动旅游业态年收入6000余万元,实现农户、村集体和企业的“三赢”。
夜幕降临,地窖里的作物安稳沉睡,粮仓的大槐树下,田彬常指着天上的星星说,那就是这些年乡亲们眼睛里的光。
赵应武:零到百万 唤醒沉睡的乡村
赵应武(左)在指导农户。(习水县委组织部供图)
青山环抱的贵州省习水县程寨镇石门村,曾是个“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尴尬地——守着红色文化资源、千亩良田,村集体账上却常年“挂零”。在外打拼多年的赵应武被“劝”回村,干起了副主任,后成为县委组织部认定的职业经理人。短短4年,他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涨至120万元,分红16.86万元,还带火了一条“红绿交织”的乡村旅游路。
“村里给我打电话时,我纠结要不要接。”赵应武坦言。2016年,村里急缺村干部,村委会三顾茅庐,请这位见过世面的老乡“出山”。当时,赵应武在广州一家工厂担任副经理,收入十分可观。但电话里那句“村里土地荒着,乡亲们眼巴巴盼人带路”戳中了他的心窝子。于是,他回到村里。2020年,赶上习水县大力实施“一村一职业经理人”工程,他卸任村副主任职务,成了石门村专职的职业经理人。
当时,全村土地分散荒废,红色资源“养在深闺人不知”,村民只会种地。“得先让土地生钱!”他顶着质疑,盘活闲置土地480亩,集中种辣椒、枇杷等高附加值作物。同时,建起冷库和蔬菜大棚,并拉来县里的超市、学校订单,还和辣椒厂签下包销协议,打通了销路。仅一年,村集体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石门村是红九军团驻地旧址,但陈列馆门可罗雀。“光有历史不够,得让人愿意来、留得住。”他自费赴浙江、四川考察,发现“体验式旅游”才是突破口。然而,村里没钱改造,村民更觉得搞旅游不如种地实在。
赵应武和村“两委”争取到县里资金,把杨氏祠堂修葺成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乡村休闲谷,设计了一条走长征路、吃农家饭的体验路线。同时,他将农耕劳作和红色研学串联起来,推出“红色研学套餐”。每逢节假日,从县城周边和重庆过来游玩、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大伙儿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小赵,脑子活。”
当这个经理,不易。压力最大的时候,他整夜失眠。“村合作社刚起步时,社员半年未发工资,虽然大家没有太多怨言,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抹了把脸,“好在我们及时打开销路,回笼了资金。”
“老滕替我排了不少忧,解了不少难。”赵应武感慨。当初搞果蔬产业园和观光采摘时,有村民觉得看不到效益,不如踏踏实实搞传统农业来得实在,村党支部书记滕利敬挨家挨户做工作:“不信赵经理,总得信我吧?”两人一个主内稳人心,一个主外跑项目,村民称他俩是黄金搭档。
黄仕强是村里第一个开民宿的。赵应武看中他有“吃螃蟹”的冲劲,主动帮他设计民宿,还拉来亲朋好友打卡推广。“老赵不像领导,倒像创业搭档。”黄仕强说,现在民宿搞得有声有色,还带动许多村民改造老宅发展旅游,现在的石门村已有民宿62户,去年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
虽然赵应武只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职业经理人”,也不占村“两委”编制,但涉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事小情,他都得管。他的报酬由基础工资+绩效奖金+项目提成组成,“挣得比广州少点,但成就感钱买不来。”
翻开赵应武的朋友圈,全是村景点照片和农产品链接。他的妻子坦言,看着老公没时间管家务管老人孩子,心里也曾很不是滋味,但“这么漂亮的村子,也有我的贡献,一想到这个我也觉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