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国之大者 | 一块土地 多彩收获
2024-04-19 09:0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交麻村高产旱稻收割现场。 (长顺县委组织部供图)

  贵州省贵定县金海坝区。 (贵定县委组织部供图)

  【关键词】 土地

  殷殷嘱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

  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寸土寸金关乎国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四亿人吃饭大事的土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一条红线

  守住事关农业的命根子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里,几十种小麦种类的标签清晰可见。站在地头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笑意盈盈,期盼着又一个丰收年。

  2010年,徐淙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亩。据旧县镇政府办公室主任高文龙介绍,2022年、2023年,旧县镇共新增了350亩农作物种植面积,连续两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在机器换人的大趋势下,更应该关注耕地保护问题。今后,必须完善现代化规模种植体系,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必须依法种植农作物,更不能撂荒。”徐淙祥表示。

  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湘阴渡街道新湾村的山川田野间,200多亩撂荒地焕发出喜人新颜。去年以来,该村把撂荒地治理作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复耕复种,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能少、新增耕地一亩不能假、违法用地一寸不能让。村干部表示,他们对水利条件好的撂荒地指导扩种早、晚双季稻,对条件有限的撂荒地指导种植中稻或一季稻,对不宜种植水稻的则指导改种玉米、红薯等旱粮农作物。

  土地撂荒越来越少的同时,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村民愈加感受到实打实的利好。“过去是土渠,土地整治以后建了砖渠,浇水方便多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古城乡古城村村民李军说,以前浇水要在地里修土坝子,时不时要夯土,费时又费事,而现在一拉节制闸就能浇水,五六分钟干完之前半小时的活。并且,一亩地水费能省40块钱,一年下来全村浇地成本能降1万多块。

  一块大田

  农田必须是良田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鼓扬镇交麻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嫩黄的油菜花大片盛开,花香沁人心脾。从“风吹石头跑,地上全是草”到“稻油轮作”变成现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鼓扬镇抢抓机遇,在交麻村实施20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过去一直种玉米土豆,没有种水稻的经验。山区土地破碎、高高低低,要建连成片的高标准农田确实很难。”交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天象说,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还积极发动党员带头实施,全村党员以“先推我家、先种我家”的决心,将原有耕地推掉地坎连成片。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7.4万亩,还发动合作社为农户实施机械化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让广大农户省心省力。贵定县农业农村局项目科科长闵华说,县里还将加大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和保险机构达成协议,由保险公司承担因灾因意外等农田损毁的赔付,提高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在农田管护上投入资金的积极性。同时,全镇配备“护田员”20人,有333个地块明确专人专管。此外,将农田管护写进村规民约,在村级成立农田保护协会,与受益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引导群众监督管护。保华镇副镇长罗斌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带动688户农户增收。

  一方黑土

  养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3月中旬,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已经有了点点春意,种植户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作为五常大米的核心产区,随着天气转暖,种植户们开始翻地整地、完善农用设施、准备农耕物资……

  黑龙江省处于东北黑土核心区,得益于肥沃的黑土地,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4年排名全国第一,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黑龙江,保护黑土地就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压舱石”。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是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2016年,陈雨佳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做起“种米姑娘”,组建电商直播团队,打造“石板大米”品牌。深耕家乡的稻田8年,对于黑土地保护,陈雨佳最有发言权,“由于长期垦殖,缺乏有效保护,部分黑土地退化,出现了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强黑土地保护,重点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侵蚀沟治理,这对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全面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建议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应更精细化,确保不会大幅度改变黑土地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保护黑土地生态平衡的同时,便利于现代化农机具作业,为端牢“中国饭碗”添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桦南县梨树乡和平村农技员、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斌是一名长年扎根田间地头的种田“老把式”,多年来助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带领更多乡亲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他感慨地说,“‘攥一把就出油’的黑土地,如果不保护就会逐年退化,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黑土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一片绿洲

  做好盐碱地改造这篇大文章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近八成,挖掘盐碱地潜力对于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夏日临近,万木争绿,田野里生机勃勃。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虽是大片盐碱地,但生长其上的麦苗郁郁葱葱,大棚里还种出了五花八门的果蔬。种植大户祁德峰说,破解盐碱地农作物的生长密码,村里用了30年时间。“关键是用好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减少水分蒸发。”他说,自己的西红柿棚光顶膜就用了3层,加上覆盖地膜,每次浇水时,水还会通过地膜的小洞慢慢渗入土壤,把过多的盐分淋洗掉。现在,该村400多户村民一大半在种大棚果蔬。

  站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开张镇枣圪塔村地头,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垠。开张镇农科站负责人吕战虎说,别看现在这小麦长势这么好,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村民过去是用井水浇地,井水氯离子超标,地皮都浇成了“白盐巴”。现在,村里修了渠,接上了黄河水。用黄河水浇地成本低,还改良了土壤。加大盐碱地改良科研攻关力度,才能促进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山西农业大学研制开发出5种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彻底改造山西盐碱地5万亩以上,辐射带动50万亩盐碱地改良。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卅里铺乡兰玉堡村地势低洼,属重度苏打型盐化土的典型代表,过去一直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历史上无人耕种,应用新技术后,村里的1200亩盐碱地上,盐分含量已下降50%,土壤有机质提高30%,玉米产量每亩增长到近700公斤。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树林子村所在的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3.7万亩耕地中有8000多亩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2022年,该村党支部带动村民完成2.2万亩土地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还将其中7256亩土地流转给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公司,其中有4300多亩属盐碱化土地。禾兴公司对付盐碱化,主要采用了滴灌技术。禾兴公司总经理白恩泽说,公司将黄河水引进澄清池后,通过三次过滤,较大的沙砾被清除。再将液体施肥罐、氨基酸液体储罐与水系统相连,通过高压泵,将液体肥料压入水系统。最后,再将水引入地头,实现定时定量浇水施肥。他表示,盐碱地收益微薄,农民不愿意种,经公司流转改造后,荒地变良田,等到土地流转合同到期,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就可以自己种上好地。“可以说,我们就是在为农民养地。”

  在巴彦淖尔市,盐碱耕地占比从2005年的约80%降至如今的约40%。去年,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水桐村1.66万亩集中连片种植区也用上了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让村民彻底“翻了身”。种植大户卢飞怎么也没想到,白梨脆香瓜套种葵花可以让他收入翻倍。“之前种120亩葵花每年最多收入10万元,去年用了水肥一体化后纯收入20多万元。”

  本报记者 华贤东 周妍 许露露 周静文

  通讯员 王毅 王婷婷 于洋 翟清娇 张亮 刘瑞厅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