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邳州市八义集镇苗楼村:“能人”创新,穷村打赢翻身仗
2022-08-16 09:25:00  来源:新华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这段时间,苗楼村的八义田园农场迎来鱼类生长的黄金期。

  苗楼村原是徐州市邳州市八义集镇一个不起眼的贫困小村,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让村集体债台高筑,一度负债上百万元,“十三五”期间被列入“省定经济薄弱村”。

  帮扶资金没断过,为发展产业,历任村干部也带领大家栽过桃树、种过大棚,但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彻底改变村庄面貌,破局的关键在哪里?这几年,新一届村委会班子绞尽了脑汁。

  新农人:

  慢慢学会“多条腿走路”

  苗黎伟真正决定返乡,与一条路有关。

  26岁那年,苗黎伟换了一份新工作,从机械工辗转到苏州昆山一家纺织厂成为纺织工。每个月收入7000多元,加之省吃俭用,他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苗楼村村中心,与连霍高速直线距离不过700米,但并不相通,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是村庄发展的一大掣肘因素。

  2016年底,连霍高速苗楼段出入口开通,又连上了271省道。至此,苗楼村的“交通大动脉”得以疏通。那一年,工作满3年的苗黎伟刚刚步入职场“经验之年”,“回家过年那几天,我发现村里这条高速通了,除了进城快、去高铁站方便,好像在搞经济上还没有体现出什么价值。”

  “如果我从厂里把布料运回来,交给留守在村里的妇女们来做产品,这个生意怎么样?”苗黎伟把想法告诉给妻子,两人一拍即合。“实际上,她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小孩马上三年级了,之前都是她在带,她也不想我一直在外面忙、顾不上家。”

  就这样,苗黎伟投入20万元买了一辆小货车,又采购了20多台缝纫机,成了村里的小老板。“我们主要缝制的是床上四件套,相对来讲,这个活儿上手难度低一些。”他每月来回跑4趟昆山,单次运2200套左右的布料,再以6.5元每套的价格转包给个人,最后收回运到纺织厂。

  “做生意有风险,有没有考虑过会挣不到钱,甚至赔本?”

  “这个早就盘算过,如果没有效益,车、机器这些资产还可以转卖出去,亏不了多少钱。”聊起生意经,苗黎伟娓娓道来,“我们邳州是全国四大大蒜主产区之一。我自己家有5亩地,又承包了15亩地种大蒜、小麦,轮种玉米和水稻,再加上销售一点农资,全年收入有20多万元。挣的也是辛苦钱,但还算比较可观。”

  运送布料跑运输,油价和疫情变化是苗黎伟近期最关注的事情。而缝制四件套品类单一、工序简单、规模有限,是否升级,则是34岁的苗黎伟正在考虑的事情。

  村干部:

  用“公心”做成大家的事

  在八义集镇,超市老板李锋的“公心”有口皆碑;在苗楼村,党总支书记李锋是第一批“返乡能人”的代表。

  2008年,在上海打拼了8年的李锋回到八义集镇创业开超市,挣到钱后,他每年都会做一件“小事”——带上几扇猪肉、几大箱饼干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因为这一善举,后来李锋还被评为邳州市首届十佳孝老爱亲模范。在日常接触中,镇里领导感觉李锋是一个“公心”很重的人,便询问他是否愿意去村里干工作。彼时,苗楼村还是一个无村部、无企业、无产业的“三无村”。

  初到苗楼村的李锋很是诧异,“这哪里是我心目中当村干部的状态,起码得有个办公的地方吧?”无奈之下,村民家的客厅成了他临时借用的办公点。

  苗楼村由苗楼、荣庄、谭洼3个村合并而成,不够团结是村庄发展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两委’班子就一直很不稳定,村干部加起来达30人之多。每届都有新的发展项目,但烂尾居多,这也导致村集体负债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铁打的村部,流水的干部。”不信任,是李锋正式开展工作后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喊党员开会,都没有人来。”不得已,只能一户户走访,交流谈心,尴尬局面才逐渐缓和。

  后来,李锋给自己和所有村干部定了3条“规矩”——每天8点半晨会点名;每月19日,开党员会;每月20日,报账单,告示栏公开财务。“财务管理透明很重要,不公开会有猜忌,不藏着掖着大家就知道这是‘公心’。”李锋说。

  班子稳定了,但还没有产业、没有钱,事情要怎么干?

  李锋决定从公共空间治理入手,发动党员和村民代表通过劝解,收回那些长期被占用的集体土地和水面近400亩。“大面积土地用来小麦、大蒜轮作,河边滩公开发包出去种树;利用扶贫资金和后方帮扶资金建设‘八义田园’农场,水面用来生态养鱼、鱼藕混养创收,同时建设门面房9间、光伏发电项目52千瓦。这样一来,全年村集体收入能有50万元左右,而且可持续、风险小。”

  今年,村里又利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购入3台挖掘机,准备大干一场。“隔壁村在进行整村拆迁,镇上开建工业园区,有利因素一叠加,机器就有用武之地。”发现园区近距离辐射这一机遇后,李锋感到未来做配套产业或许也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关键核心在于如何融入。

  “原住民”:

  农村最需要心里装着农民的干部

  环村柏油路连通271省道,上高速3分钟,进邳州市区25分钟,到徐州高铁东站40分钟;路灯10米一个,垃圾桶摆在了家家户户门口;体育广场一到傍晚人声鼎沸……看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70岁老人苗新光没料到,那么多年没做到的事,这一任干部居然干成了。

  “过去村里缺钱、缺技术,但最缺的,还是有能耐的人。”苗新光坦言,过去干部群众思想都不解放,不敢尝试,外面能人也都不愿意回来,村庄看不到什么希望。

  “现在的书记刚上任,做的几件事步子迈得挺大,一开始争议也大。”尤其是集体土地收回去后,村民中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直言:“看嘛,这些人又在瞎胡闹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村干部牵头收回“责任地”后,请来能人大户指导、实行机械化操作,这些地比在个人手里种得还好。“这几百亩地原先都是集体的地,因为村里这笔陈年老账不透明,相当一部分就握在了‘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手里。很多人刚开始都是找理由不想给,最后不情愿给了,心态也是等着看村集体种不好地的笑话。”苗新光坦言。

  “其实在农村,感情交流能化解好多事,老百姓就缺‘一句话和一件事’,讲到又做到,马上能产生信任感。”苗新光说,“农村需要有头脑的人,更需要心里装着农民的村干部。”

  苗新光注意到,当年不惜花重金也要在邳州落户的一些人,如今在急着回迁户口,“这说明,咱们苗楼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企业家精神是组织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产出优质商品服务、寻找崭新商业机会、创造全新商业模式的特殊才能。企业家精神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宝贵财富。苗楼村的经验启示我们:扶贫必扶智、脱贫必扶志、致富必创新。要将发挥乡村“能人”的创新才能贯穿产业兴旺全过程。只有乡村“能人”率先“闯”、领先“创”、争先“干”,瞄准适宜本地的产业项目,将扶贫资产转化为集体收益,才能树立拔除穷根的骨气、坚定担当探索的勇气、夯实富民增收的底气。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