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大半年就像换了一个人
2021-10-22 09:4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倪敏 通讯员 嘉新 建林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记者和谢子云(中)在葡萄种植大户家中采访。

  人物档案:谢子云,女,1996年生,广西桂林人,重庆大学本科毕业,2020年底到广西桂林市恭城县平安镇巨塘村挂职锻炼,担任村书记(主任)助理。

  9月的桂北山区暑气未消。记者在村部见到谢子云时,她刚扑救山火回来。“最近干燥,山火常有。好在扑救及时。”放下水桶,谢子云抹了抹脸上的灰,对记者说:“天真热啊,来,一起喝点水再聊。”

  喝水用碗、抹脸用手、裤子湿了卷起来,眼前这位95后姑娘瞬间颠覆了记者的既有印象。“这哪是城里下来驻村不久的选调生啊,分明是个‘女汉子’村干部。”

  谢子云刚到村时是啥样?在村期间经历了什么?巨塘村村书记罗玉成说,“到村大半年,小谢就像换了一个人。”

  吃“闭门羹”,悟出真道

  见面后,谢子云拉着记者在村中边走边看边介绍,时近晌午,不时听到村民与她打招呼:“妹子,咋还这么瘦哩,来家吃点。”

  看得出,小谢在村里很有人缘。罗玉成说,刚来时可不是这样。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今年2月,巨塘村因整治环境,启动拆违拆乱摸底调查。谢子云跟着村副主任容鸿熙入户,在村民唐金雄家,她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房子哪年建的?面积多大?”硬梆梆的话瞬间遭遇“冷脸”,唐金雄带上农具,转身下田了,不予理睬。当谢子云再次登门时,唐金雄撂下一句话:“告诉你,别想拆我家的,隔壁几家也不乐意!”

 

  谢子云(左)走访巨塘小学。 

  这是谢子云驻村后遭遇的第一次“打击”。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难堪。“当时我觉得,自己说一口土话,政策也介绍得清楚明白,可村民们就是不买账。多亏容主任及时点拨。”容鸿熙告诉谢子云,在村里办事,得讲究方法,一板一眼地问,村民感觉像训话一样,心理上难以接受。应当像拉家常一样,群众才容易听得进。

  受到启发的谢子云,再次回访时,语调亲近多了。她开着私家车,邀请老人坐车到邻村看看拆违后的变化。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唐金雄心里的“疙瘩”渐渐解开了,不仅同意拆除自家危房,还利用自己在村里的影响力,帮着谢子云整理出全村需要拆除的房屋和需要清理的区域,挨家挨户分类施策。

  3月底,巨塘村在全县第一批完成环境整治。村民们看到面貌一新的村子,喜上眉梢,也喜欢上了务实肯干的小谢书记。

  结对感言:基层工作除了讲法理,还得讲情感。年轻的选调生走出校门进“农门”,面临着推进工作和取信于民双重压力,而用情对话、用心办事,则是快速融入“熟人社会”的门道。悟透这个“道”,就会赢得群众支持,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啃“硬骨头”,收获口碑

  走着走着,记者和谢子云路过一片葡萄园。一名戴着草帽的果农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把谢子云拽进园子里。“这夏黑果可以吧?肯定能卖上好价钱。”

  果农叫容新喜,与谢子云结缘始于今年7月葡萄销售。当时的容新喜常常蹲在葡萄架下犯愁,收成近4000斤的“阳光玫瑰”,是老容精心培育的新品种,往年上门采摘的游客能解决近一半销路,怎奈今年疫情反复,销售季门庭冷落,老容为此心急如焚。

  得知情况后,谢子云主动提供“帮助”。谢子云联系到桂林市场上一家最大的果品经销商上门收购,可对方提出的价格却让容新喜、谢子云都无法接受,“以往能卖十几乃至二十块一斤,上门收购只给几块钱。”

  这怎么行?谢子云心里比容新喜还急。因为她深知,容新喜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村里本打算让容新喜示范带领大家一起扩大葡萄种植规模,打造采摘园,发展乡村游。“总不能让产业火苗就这么熄了。”谢子云筹划着帮老容“网上带货”,她在朋友圈打卡发葡萄美图,在各大微信群广开团购,跟熟悉的水果网店建立联系,还开着私家车当起葡萄“快递员”。在谢子云的努力下,容新喜家的葡萄提前一个月售空。

  让容新喜感动的还有,葡萄刚成熟时,山里早晚温差大,为防止葡萄冻坏,谢子云在高温闷热的园子里帮忙套袋,人一天天“蒸”黑了。她的妈妈到村里看望女儿,连说“晒得跟农民一样”。

  结对感言:晒得跟农民一样,心就跟农民贴得更近。只有对群众的事有求必应,才能在关键时刻一呼百应。

  到村任职的选调生,要摒弃眼高手低的想法,俯身大地,躬身服务,通过一件件小事,厚植基层情怀、密切群众感情。这样,才能收获口碑,担当起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重任。

巨塘村村貌俯瞰。

  谋“长远计”,扛起责任

  最近,谢子云经常和同事聊起乡村人才话题。

  谢子云第一次走访巨塘小学时,看到了破损的黑板、简陋的校舍,便寻求后盾单位支持,争取到价值数万元的教学设备。“六一”前,学习播音主持的她,精心策划了一场汇演,由于没有舞台,就临时铺上泡沫垫,受山间雨水冲击,泡沫垫变了形,演出时孩子们不止一次被绊倒。城乡孩子学习环境的巨大反差,让谢子云很受震动。

  谢子云进一步走访发现,村里每年都有不少孩子离开巨塘小学,或是随父母去打工地上学,或是早出晚归由家长送到乡镇小学读书。巨塘小学从当初两三百位师生,锐减到今年的75名学生11位老师,学校连孩子都留不住,如何培养本土人才?

  一份绕不过的责任,让谢子云下定决心尽力改变现状。她积极对接市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建学院等,筹集资金修缮校舍,还利用节假日带着留守儿童到市区学校参观、开阔眼界,邀请市县名师进村送课。对于巨塘小学的未来,谢子云眼里闪过兴奋之光,“随着基础设施的提升,将吸引更多孩子就近读书,加之越来越多的乡贤们回来参与家乡建设,乡村必将越来越有生机。”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从不放弃,就会一步步逼近目标。

  结对感言:谢子云一直记着选调生培训课上记下的一句话,“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要少讲不行的理由、多想能行的办法。”到村以后,她的这种感受越发真切。

  是的,俯下身,沉到底,就会发现有很多想像不到的事,有很多干不完的活。只要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不朝三暮四,不碰壁转弯,保持韧劲闯劲,就能把成果留在农民心里。

  结对感悟:迈开腿是共同的“理” 

  到广西恭城平安镇巨塘村采访选调生谢子云,这位爽快的瑶家妹子拉着我在村里边走边聊。转眼晌午,不断有村民招呼她“来家吃饭”,小谢一一笑着回应,还停下来聊几句。看得出,她与村里的老少走得很近。

  “在我们山区,走路效率最高。”谢子云做了个对比:刚到机关时,每日步数不过三四百;来巨塘驻村后,步数长期破三万。私家车只在周末帮农户带货时跑跑。

  “脚勤进千家,眼勤找问题,嘴勤讲政策,手勤干在前。”这几句被小谢当成座右铭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这位广电主播专业的姑娘,来到乡下后,就像换了一个人,吃闭门羹、啃硬骨头,皮肤黑色素的沉淀程度,让她的妈妈也大为震惊。

  “随着基层治理方式的升级,有些村务可以在线上办理。”对于记者抛出的这个话题,小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情线上办理可提高效率,但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尤其是在基层做群众工作。和老百姓见面少了,就会渐渐变得生疏,心理距离也就拉远了。”她习惯每天跟着村书记下村屯,当面听村民说困难、谈诉求,有些隐患也能早早地化解。“动动鼠标、滑滑手机,不可能发现细枝末节和隐藏的问题,民情还是要靠脚步丈量、目光检索。”

  于我而言,结对选调生的过程,既是一次走转改的实践,更是一次作风和业务的历练。身在基层,不等于就贴近了基层、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惟有和基层干部群众情感相融,学会用土话打开“话匣子”,才能抓住宝贵的采访机会,传递一线真实的声音。老字号“同仁堂”的百年古训,同样适用于我们:“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只有一头汗、两脚泥,才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本报记者 倪敏)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