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庄村里来了位31岁的 “女当家”
2019-11-29 09:4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海明 周 妍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跟班采访对象:天津市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村书记、主任 杨秋静

  

  杨秋静(右)与村党支部委员苗青(中)入户走访。

  

  老人在村日间照料中心吃午饭。

  

  村民在共享菜园里收白菜。

  

  杨秋静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基层干部。

  这是因为,她是天津市2018年面向全国招录的首批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在宝坻区方家庄镇张会庄村任职时表现突出,后被调至曾经是先进、有待光环重现的小杜庄村任职,并且在首批1019名专职党务工作者中,第一个成长为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当家人。这样一位年仅31岁的“外来妹”,是如何融入村子、融入村民,进而在乡村振兴路上领跑的呢?她的履职经历,折射出天津市乡村人才振兴制度设计的样本价值。

   外来的和尚能否念好经

  杨秋静是河北黄骅市人,2016年嫁到了天津宝坻。她到小杜庄村任职是组织部门“跳出本村选干部”思路的结果。当初,不少人心存疑虑:外来的和尚能否念好经?

  一般人首先碰到的是融入问题,可杨秋静不存在。她老家的方言和宝坻方言相近,而且她此前有过两年大学生村官经历,和村民打交道驾轻就熟。杨秋静告诉记者,她和村民相处有个小技巧:不论酷暑还是严冬,每天上班时,车只要开到村口,她都会习惯性地摇下车窗,放慢车速,跟路两边的村民打招呼,一口一个“大娘”“伯伯”。一路开一路招呼,100米的路她能开上3分钟。

  和村民熟络只是“第一步”,面对小杜庄村这样一个曾经的先进村,她如何出招,才能从老书记以前的光环下脱颖而出呢?

  一系列问题有待她去破解。小杜庄一共135户、380人,居住比较集中。村子虽小,但最突出的问题是村里不团结。老书记杨树员办事公允,无私奉献,他在任时,村里人都服他,人心齐,事好办。2016年底他因肝癌去世,小杜庄一时没了主心骨,而接任的村书记难以凝聚共识,中心工作推进缓慢,村民之间的心理裂痕越来越大,一个先进村就这样走到了后进村的边缘。

  “当初她来的时候,我就等着看她笑话呢。”小杜庄村党支部委员苗青对杨秋静的到来并不看好,“她一来,我就跟她透过底——我们村开个会都难。”这一说法得到了党支部委员杨成行的印证。之前,村集体有一块土地要重新发包,村委会曾在一周内三次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可来的人太少,达不到法定人数,没一次开得起来。杨成行直呼这事不好办、村干部不好当。

  但杨秋静来了之后,会议却奇迹般地开起来了。有什么秘诀?杨秋静说,就是靠真诚打动人,磨破嘴皮子一家一家去请。其实,起决定性作用的还不是会前请,而是平时下足功夫。杨秋静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岗,村里大小事都亲力亲为,最主要的是办事公正。“我不是本村人,跟村民没有亲缘关系和利益联系,所有事都按规矩办。”杨秋静说,比如村里以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不规范,她来了之后,严格按照党章要求来,杜绝私下拉票;村里以前用小工不公,杨秋静就采取轮流用工的办法,受到村民好评。本地村干部“抹不开面子”的事,因为杨秋静这位“外来和尚”的到来而迎刃而解。

  先理旧账还是先烧“三把火”

  杨秋静一到村,并没有急着“标新立异”,而是扎扎实实走访入户,收集村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走访一圈下来,村民的诉求集中在同一件事上:修缮村辅道。原来村里实施污水管网和自来水管道入户工程时,村干部监督不到位,工程队野蛮施工,对路面破坏很大,在后期的修复中又敷衍了事。村民看着家门口好好的路变得高低不平,打了很多“补丁”,纷纷抱怨村干部不管事,有村民还到镇上去要说法。

  一上任就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面对村民的指责,杨秋静没有急着撇清自己的责任,而是想着一定要把这个遗留问题处理好。“不然路不平,人心就难齐。”

  杨秋静虽然排了村干部监工值班表,可她自己还是天天往施工现场跑。村民刘文华说:“这闺女盯得紧,经常中午12点还吃不上饭,冲碗泡面就了事。”

  “路必须修好,不能让老百姓寒心。你们做得不好,要么返工,要么换人。”面对工程队负责人,杨秋静振振有词。她说,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可杨秋静毕竟年轻,工程上的事好多不懂。有时面对一些专业名词,她感觉自己活像个“吉祥物”,什么忙也帮不上。“不怕自己丢脸,就怕村民认为我干不好,他们就没有安全感。”杨秋静说。于是,她将村内有施工经验的村民聚到一起,提出最优解决方案,并与工程队沟通。施工过程中,她一路看一路学,小本子上记满了知识点。

  除了理旧账,杨秋静还有自己的治村新思路。

  小杜庄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曾是一项颇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老书记杨树员一手建起来的。本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中午可以在此用餐。老书记去世后,中心疏于管理,人气渐渐淡了下去,很多老年人就把菜打包回去吃。杨秋静为了维持中心的正常运转,想了一个法子,即每月在中心食堂用餐20天以上的老人可获得牙膏、肥皂之类的小奖品。“有奖打卡”制度一出台,中心的人气立即旺了起来。

  为了打造文明乡风,杨秋静牵头举办了很多活动。端午节前夕,她自掏腰包购买食材,举办了包粽子活动;重阳节当天,为村里的14对老夫妻举办了金婚庆典;11月举办了趣味运动会,创新开展了年度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

  打算给村里留下些什么

  杨秋静到村第一站是在张会庄村,后来才调至小杜庄村的。她坦言:“我也不知道能在小杜庄村干多久,但一定要为这里留下点什么。”

  留下一个好的阵地。村党群服务中心是老书记杨树员生前建造的。杨秋静刚到村的时候,却被内部的环境吓了一跳:天花板上苍蝇乱飞,桌上文件乱堆,地上还支着一张床,村干部值班时没事就往床上躺。为了打造良好的服务场所,杨秋静将3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重新划分为综合服务站、图书室、党员活动室、老书记杨树员先进事迹展室等功能区块,还将里里外外粉刷翻新,各种制度上墙。

  留下一个好的制度。杨秋静一来就严格执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把每周三确立为集中办公日,大家把值班时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同时把村里的大小事议一议,让工作更加规范。最重要是,对老百姓反映的问题要件件有着落。如今,杨秋静原创的集中办公日制度已在全镇42个村推广。

  留下一个好的班子。杨秋静初来乍到时,材料自己写,地自己扫。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但这其中更多的是无奈。因为她作为两委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指挥棒”还不太灵光。但时间久了,村干部们发现这个姑娘是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事,渐渐对她服气了,有事帮着一起干。为了带好队伍、培养好班子,杨秋静将各项工作分解,给各人压担子。比如,小杜庄村因为老书记杨树员的事迹全区出名,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较多,杨秋静接待、讲解的任务很重,后来她写了一份讲解稿,让村干部背熟后也上场练练。现在,村委会委员杨超、村党支部委员苗青等人都能够独当一面接待参观团,不慌不忙地完成40分钟解说。

  留下一个好的产业。为了加强党建宣传、改善村庄环境,杨秋静在村民房屋的墙面上做文章,绘了两面党建3D文化墙。此外村里环境也不错,还有成片的杨树林、30亩的共享菜园和闲置的农房,让这种独特优势变成真金白银,是杨秋静的一项待办事项。杨秋静向记者透露了初步规划:小杜庄村闲置的农房一间一个月才租300块钱,若是包装成养老项目,对接天津、北京的老年人,效益会非常可观;村里的共享菜园、树林还能供城里的儿童体验……想象很美好,落地却有难处,因为小杜庄村集体经济是块短板,没有资金投入,产业如何上马?杨秋静正在想办法破解这道难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