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10-27 09:46:00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沙咏梅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金秋十月,内蒙古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乌兰察布“后旗红”马铃薯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的直达供给,让更多的农牧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售卖农产品;锡林郭勒盟为17万只羔羊佩戴了追溯耳标,挂上了“身份证”,使锡林郭勒草原肉羊实现了产地可追溯,通过企业直营专卖店、自营餐饮连锁店、高端商超、电商平台等渠道打入中高端消费市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智慧农牧业有效融合,实现了要素投入和农牧业生产全过程、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数字监控管理,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把“互联网+”“大数据+”“数字+智慧”与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农牧产业智慧服务应用体系,实施精准化种养、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推进智慧农牧业加工、休闲体验与生态种养、智慧种养等融合,开启数字技术与智慧农牧业的同频共振,打造多业态的现代农牧业经济,成为推动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变革。

  数字技术助力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产地基础上看生产,生产基础上看收贮运和加工,生产加工基础上看品牌,这是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关键,也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但是,没有标准就谈不上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产地安全则是其前提。近年来,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全国领先,累计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用标企业548家、产品总数1686个、总产量550多万吨,绿色有机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农畜产品生产端和销售端,对耕地质量、化肥农药用量、金属含量等进行跟踪、追溯和评价,进而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通过企业直营专卖店、自营餐饮连锁店、高端商超、电商平台等渠道,内蒙古优质的农畜产品打入中高端消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质优则价优,农牧民收入从而得到提高。

  数字技术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能释放县乡市场的巨大内需潜力,进而拓宽了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服务空间。数字乡村建设是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欠发达的地区,更要紧紧抓住数字乡村发展的契机。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乡村正在成为一个新型地理空间,农村牧区不仅是生产腹地,更是消费重地。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城乡之间的沟通桥梁,不仅能促进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平等双向流动,而且能实现城乡之间商品、服务、信息的自由有序流动,加快打通内循环的堵点。利用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进而改变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模式和营销策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托电商、视频等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展现内蒙古农牧区的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推出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文化旅游产品;探索“数字技术+农业场景”的城乡融合模式,不断打破信息壁垒,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农牧业产业发展环境、洞察市场变化,为农牧业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支撑。

  数字技术助力小农户融入国内大循环。数字经济为解决“小农户”与“国内大市场”之间的组织性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要逐步完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打通流通堵点,探索数字技术对海量农村订单进行有效供需匹配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设立区域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壮大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基于数字经济平台的“数字农民合作社”,提升小农户组织性与协同性。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要素,完善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技术培训、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服务,逐步推进农畜产品收购、仓储、销售等环节纳入综合服务,构建“供、管、服”全过程专业化服务体系。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农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定制式生产、数字化经营,实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坚持“线上+线下”模式,促进小农户有效融入国内大循环。

  借助数字技术,内蒙古在基地空间布局、基地产业定位、基地经营模式、基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力求实现突破,打通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连接障碍,促进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更好的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