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 | 从“小嘎来”到“小刘妹”
2022-09-30 09:2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刘雪韵在蘑菇基地。

  去年夏天,我背上简单的行囊,怀揣一颗炽热的心,来到贵州省台江县南宫镇南宫村担任主任助理。一年过去了,我从群众口中的“小嘎来”(“嘎来”苗语:领导)变成了“小刘妹”。

  南宫村四面青山如黛,翁迷河清澈见底。刚到村里时,为尽快进入角色,我攥着14类信息台账和村情简介进村入户一一核对。谁知村民听我说普通话,不愿意和我交流,幸亏有村干部当我的“翻译官”。

  “姐姐,我能不能申请有关奖学金?”这是我入村后接到的第一单“任务”。2021年,徐冬冬考取贵州中医院大学,可她父亲身体不好,四个姊妹上学,全靠她母亲一人的务工收入。我把相关文件翻阅了一遍又一遍,及时和镇、团县委负责教育资助的同志沟通对接,同时指导她规范填写表格和撰写申请书。一来二去,我和徐冬冬也熟络起来,成为了彼此最信任的好朋友。

  人居环境改造启动后,“两违”整治成了工作重点。南宫村几乎每家都在门口搭了将近2米宽的架子,还有商贩随意摆摊卖鸡鸭,混乱不堪。整治启动后,我听到很多村民抱怨,说不让摆摊吃什么?我琢磨着,村干部是本乡本土人,不好做“黑脸”,那就由我来做,于是,我揽下说服村民的活。经过几番劝说,群众慢慢能够理解并愿意配合,仅两周时间,违规建筑全部由村民自行拆除。

  看到我风里来雨里去,村干部渐渐信任我、重用我,让我接触村庄的产业。南宫村属于生态红线区,产业发展受限,无法构建“一村一业”。驻村工作组和我入户走访,了解到村民有“稻+鱼”种养传统经验,且村里全年平均气温20℃,无霜期长,适合发展“稻+鱼”综合种养。于是,在驻村第一书记王宗龙的带领下,村“两委”多次邀请帮扶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博士专家到村调研指导,同时采取“校农结合”方式,由财大负责收购南宫村“稻+鱼”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后顾之忧消除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劲头越来越高。今年5月,村里进行鱼苗投放,村民在篮球场上提着水桶排队领取鱼苗。预计到今年年底,首批活鱼可以出田,今年“稻+鱼”亩利润达到4738元。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也心头一暖。

  我整理党员档案时,发现有4名党员党龄达到50年,我将他们的个人信息整理上报镇党建办,他们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勋章。尹爷爷戴上勋章后热泪盈眶,他动容地说:“你们年轻人要走的路还很长,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他的话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扎根基层的决心。

  刘雪韵

  (本报实习生伊洁整理)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