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江西赣州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见闻
2024-04-18 09:4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征迁纠纷多、“老大难”碰不得……这些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化解?近日,记者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寻乌县采访时发现,这里的乡村以党建为引领,紧紧依靠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当地人文环境,积极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做法各有千秋,勾画出一幅幅幸福和美的乡村画卷。

  山清水秀的信丰县新田镇坪地山村 (坪地山村委会供图)

  激活红色基因,乡风文明有了最亮底色

  走进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只见房屋井然,白墙黛瓦,整洁干净。2012年至今,圳下村无诉无访无案,先后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文明生态村和全国文明村镇,而这段时间,正是圳下村征迁房屋和土地最多的时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永浩说,秘诀就是善于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治理。

  2013年3月,圳下村得到一个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机遇,对村内46栋土坯房、50多亩荒地进行征迁,按新规划重新建房。“遇到的困难各种各样,但大家都想把村里建漂亮,”刘永浩介绍,如何把大家共同的心愿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上来,还需要一种推力,这就是红色精神力量。1929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四军在圳下进行过激烈的战斗,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红色遗址。村里平时就在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立红色宣讲驿站、红色调解驿站等,将群众的各种纠纷矛盾在红色调解驿站化解。

  把红色基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让红色文化成为乡风文明最靓丽的“底色”,寻乌县长宁镇三二五村在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收获良多。

  三二五村以1928年3月25日在这里爆发了“三二五”暴动命名,是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所在地。三二五村是城郊村,征迁项目多,村里专门成立了红色传承人队伍,由烈士后代和寻乌调查、三二五暴动等革命历史事件亲历者后代组成。村党支部副书记范佛祥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协助毛主席开展寻乌调查的范大明先生的后代,他创作红色宣传视频,开展红色宣讲,经常参与纠纷调解。2017年,上街小组村民因200多万元征地拆迁款的分配而陷入矛盾,范佛祥代表村党支部前往调解。他认真听取、充分尊重每一户的意见,面对面说法,最终顺利化解矛盾。

  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党员干部也带头示范。征迁补偿款尚未到账时,村干部以个人名义借钱先支付给被征迁村民;刘永浩带头让出村史馆建设须占用的6分地、3间牛栏……仅用了3个月时间,征迁顺利完成。圳下村让村民全面参与到监督中来,一年后,村民住上了新楼房,尝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甜头,村党支部更有威信了,越来越多的项目也随之落户村里。刘永浩介绍,仅2021年以来,投入到村里的各类项目资金就达到1000多万元。

  坪地山村举行旅游公司股东分红大会(坪地山村委会供图)

  建好小小网格,“耳鼻眼”变灵敏了

  信丰县大塘埠镇万星村有1389户5788人,村干部只有7人。如何服务管理好这么一个大村,曾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赖华鹏的一个难题。

  “以前一件事、一项政策传到每户村民,至少要两三天,中间传错话也时有发生。”赖华鹏说。2017年,村里建设2000亩高标准农田,这本来是件利村利民的大好事,但相关政策没有完全传达到位,机器一动引来不少村民反对。万星村是粤港澳大湾区“果盘子”“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基地,全村种植脐橙4660多亩,建有2000亩设施蔬菜基地,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落户在村里。“村里事情多,有时候7个村干部全扑上去,也是疲于奔命。”赖华鹏感觉这种救火式的服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农村的发展。

  2022年8月,万星村开始建设网格化管理体系,把党建、民政、林业等16个业务网格整合成一个网格。万星村按照便于服务、有利治理的原则,以现有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以50户左右规模为一个网格,不少一户不落一人,全村划分了3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一名网格长,再往下设置网格员,每个网格员联系10户左右的农户,把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综治网格员等16类财政补助人员和党员、群众骨干推选为网格员,选出了123名网格员。

  “上级政策第一时间通过网格员精准传达到每一户,村里的风险隐患、矛盾纠纷也能及时发现上报,多数在网格内就解决了。”赖华鹏感慨地说。2022年9月,万星村再次获得19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网格员提前把相关政策传达给村民,面对面解答疑问,项目顺利推进。去年,万星村建设沿桃江河乡村振兴示范点,无偿占用了一些村民的林地,同样也是村干部带着网格员提前做好了解释工作,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

  坪地山村举行全村年夜饭(坪地山村委会供图)

  尊重村民主体,村里事成了家里事

  一走进信丰县新田镇坪地山村,记者就被一张长17米宽4米的“全家福”吸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秋生介绍,从2018年开始,村里每年农历大年初二拍“全家福”,全村1080人,第一年参与拍照的有967人,第二年1186人,今年上镜人数更是达到1756人。

  一张“全家福”,是坪地山人和睦团结的写照,更是坪地山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坪地山村从一个班子弱、矛盾多、基础差的后进村,蜕变成为如今的乡村善治样板村,关键在于党支部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坪地山每个村干部都收藏着一份全村70岁以上老人的生日表,生日当天村干部上门给老人过生日,拍照留念。村内建了一个“寿星墙”,贴着每一位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的照片,介绍老人的家庭情况、儿女从事的工作,村“两委”送上生日祝福。“不仅老人很高兴,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看到村里给父母过生日,也非常感激。”陈秋生说,村里工作需要支持时,他们都积极支持。

  坪地山村人口不多,却有17个姓,这也是之前矛盾多的一个原因。“要消解矛盾,把大家聚在一起,就要尊重村民的意愿,通过各种方式把村民融入到这个集体中。”陈秋生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记者在坪地山村看到,除了“寿星墙”,还有优秀党员榜单、大学生榜单、爱心捐款榜单、好人榜,村里为每个群体都设计了相应的展示平台。近几年,村里组织“外嫁闺女回娘家”活动,大年初二,全村389位外嫁闺女绝大多数都回到村里,有些很多年没有见过面的“老闺蜜”相聚在一起,她们看到村里的变化也十分高兴。今年春节,这些“老闺蜜”自发为村里长老食堂捐赠了37000多元。

  “通过我们做的点点滴滴,让每个群体的地位都得到体现,增强了‘一家人’的观念,大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陈秋生感慨地说,现在大家对村里的事情更热心了。2016年,坪地山村争取到上级帮扶资金100万元,撬动126户村民入股420万元,组建村级旅游公司,建成国家3A旅游景区。景区开放后,村民陈国云发现好几个游客因家门口桥太小把车刮坏了。他倡议捐款拓宽桥面,没两天就收到捐款1万多元。

  坪地山村今年正月初二举行茶话会,拍全村全家福照片(坪地山村委会供图)

  用活家风家训,有话都能好好说

  寻乌县南桥镇团建村的艺术文化小广场上立着一面“赵氏家训”。“团建村都姓赵,我们村矛盾纠纷调解有一种办法叫‘家训调’,让双方来到家训面前说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书斌介绍。

  近些年,村里产业有了大的发展,建成了430亩蔬菜大棚、千亩芥菜、鹰嘴桃种植基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起了艺术小院、艺术文化广场,农房墙上绘着精美的艺术画,是当地闻名的乡村振兴客家艺术示范样板村。作为团建村的“当家人”,赵书斌对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在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中的体会更深切。

  艺术小院占用的270平方米农房,是两户外出能人贡献空置房屋建设的,美育艺术基地让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也主动参与到环境维护中来。“刚开始最麻烦的是劝村民把散养的家禽圈起来,”赵书斌介绍,“现在谁把鸡鸭放出来,都会被邻居批评。”走在村里,记者发现,连圈养家禽的围栏都建得充满美感。

  当然,赵书斌也遇到过一些头疼事。在艺术文化小广场建设时,需征用两户人家的池塘,其中一户不符合“低保”条件,却提出不给他办“低保”就不同意征收,赵书斌只好请同一村民小组有威望的老人出面协调。“这是我们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独特做法,就是‘客家矛盾客家调’中的‘长者调’。”赵书斌介绍,团建村充分利用客家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将村里的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老教师等吸收到基层社会治理队伍中来,组建“长者”调解队,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村情熟,参与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刘绍军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