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采访,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两个村庄相距不远,有的甚至只隔一条路,差不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两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明显差距。同是一根藤结的瓜,大小差别怎么这么大?
缺乏集体经济长远谋划
驱车从林芝市区出发,很快就来到位于318国道沿线的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一栋栋红顶白墙的二层民居掩映在桃花树下,小汽车、挖掘机、运输车停在院子外面,处处彰显着村民红火的好日子。
该村共有农牧民107户503人,其中党员50人,其村集体资产差不多在10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在900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万元。其中,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9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
“召集村民开会都得安排在晚上,白天村民都在各个产业点上忙活呢。”当问及巴吉村的致富秘诀,村党支部书记米玛说,村里依靠巴吉村物流园、雪域江南宏鑫建材市场、世界柏树王景区、依舍庄园、巴吉时代广场等村集体产业,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双增收。
在村民眼中,以米玛为代表的村“两委”总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寻觅新的商机。眼下,村“两委”正在为巴吉时代广场招商,并对接引进成熟的运营公司;此外,村里流转的1000多亩园林地,今年合作公司将增种花卉树木,丰富经营业态,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八一镇加当嘎村同样位于林芝市城郊接合部,两村之间只隔了一座比日神山景区。2024年,加当嘎村虽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但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只有16万元。
民富而“村穷”,肯定不如民、村同富。林芝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为这两个村把脉:“这两个村“两委”班子在工作上踏实认真,团结和睦,都很注重基层治理,这是共同点。但不同之处在于班子的战斗力,巴吉村能把握地理位置优势,成功引入多项产业项目,盘活了资源。加当嘎村缺乏合理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村集体收入只停留在土地流转,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运作能力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这才是现阶段两个村的发展差距大的原因。”
村“两委”班子带动力不同
带动力不同,村集体发展差别不小。在波密县玉普乡,达巴村和格巴村两者都在318国道和帕隆藏布江边,只隔9公里,区位优势基本相同。达巴村结合实际,发展侠客行客栈、村集体机械劳务输出、雅江雪牛养殖、景区山地摩托车入股等村集体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预计今年会突破90万元。而格巴村也发展了不少村集体经济项目,包括粮油加工厂、电焊加工厂建设,也有雅江雪牛和山地摩托等,但在规模和效益上未达到预期,加上电焊加工厂虽对外承租但租金较低,粮油加工厂产量不高、销售渠道不宽,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
这两个村村民收入也有不小的差距,2024年,达巴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4万元,格巴村是近2.4万元,差了1万元。
认真分析“瓜大瓜小”的成因,有这样两个“是否跟得上”。一是资源是否跟得上。记者注意到,达巴村的资源优势甚至还不如格巴村,论林地面积,格巴村近20万亩,而达巴村只有1.4万多亩。但是,格巴村虽然林地多但没能转化为财富,村民和村集体相对手头紧,格巴村入股米堆冰川山地摩托的4.1万元资金,还需虫草资源费填补才能凑齐,同时村民购买机械参工参建率也较低。
二是思想观念是否跟得上。达巴村全力协调保障村内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引导群众参工参建,又谋划了“108泉”纯净水开发项目,还推出318国道“3888打开点”旅游服务项目,今年已对接两批次招商企业进行实地查看,并申报相关项目。相比之下,格巴村群众思想上比较保守,例如参与雅江雪牛繁育工作就可得到至少每头200元奖励,但村民因“惜杀惜售”的想法,不愿配合。
“我也觉得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分水岭,它决定了村庄发展有无内生动力。”察隅县竹瓦根镇扎拉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罗雯雯说。扎拉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在22.3万元,主要依靠壹亩良田蔬菜种植合作社分红。这几年,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种菜和养殖,得到了不少实惠,大伙越干越来劲。竹瓦根镇雄久村和扎拉村相邻,但雄久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只有2000元。当地干部分析说,雄久村集体经济没有抓手,没有项目,去年,只靠几个干部轮流磨鸡爪谷买点糌粑,市场卖每斤30元,他们卖25元,顾客还反映他们的糌粑不如别人的好吃,他们确实有些泄气。“从村民构成看,雄久村有些村民是搬迁而来,整合动员凝聚的工作比别的村重,也占用了村干部的精力时间。”
短板必须补齐
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和错久村,同在巴松措湖边,两村差不多同时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村集体经济。走进结巴村,记者看到,藏式古老民居的背后是碧绿的湖水与巍峨的雪山,白色冰凉的雪水沿村边溪流奔涌向前,树林中不时传来鸟鸣,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藏地桃源,看桃花品土菜赏美景的游客来来往往。
据介绍,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2024年,结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55万元,其中酒店分红近120万元、旅游配套设施收益13万元、巴松措景区门票分红22万元。与此同时,错久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6万元,包括农家乐和商品房分红28万元、经济林木种植分红12万元、景区门票分红45万元。这里头值得注意的是,错久村依托景区得到的分红是结巴村的2倍,但错久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却只有结巴村的一半。
结巴村党支部书记洛央说,村“两委”干部这两年前往浙江余村等地考察学习,“心灵受到撞击”的干部们回来后,借鉴浙江经验,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民宿经营、夜间经济、体育+旅游等新业态。与此同时,村“两委”要求党员在产业发展中须发挥示范作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开办的家庭旅馆、民宿已达41家。
同吃巴松措景区这碗饭,结巴村这个“金饭碗”,让包括错久村在内的兄弟村都很羡慕,他们希望通过党建联建、产业联动、抱团发展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前,错高乡以结巴村为领建村,带动错久村、罗池村、错高村、杂拉村联建,整合各类资金589万元,在结巴村建设集体经济民宿项目,新建村集体经济民宿2栋,可带动5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0万元,带动全乡570余户群众增收。
后进村自身也要加油。“糌粑产业不是不能搞,我们打算跟壹亩良田合作社谈合作,通过他们的门店卖到外地去。”察隅县竹瓦根镇雄久村乡村振兴专干次旺曲珍说,下一步,村里打算能和其他村联合的,就尽量去入股,借力发展。其次,在县乡指导下,抱团发展茯苓种植,今年雄久村跟种了80亩,技术和市场都不愁,8月份就会有收益。此外,用好自身红色遗迹和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雄久村星空露营基地等现在正在装修。“只要干部始终保持‘身心在线’的状态,相信我们村会迎来一个突破。”她乐观地说。
本报记者周静文车 婧
通讯员范 磊
实习生周霞瑛潘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