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旷伏兆亲笔手稿《地道战》。马燕 摄

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一角。马燕 摄寒露已过,秋雨如银丝密织,记者来到位于太行东麓的千年古村落——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村。
临近山底村,长城烽火台形状的牌坊映入眼帘,“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几个大字在雨雾中彰显穿透时光的肃穆。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在这里以大地为甲胄,用纵横交错的地道网谱写了平原抗战的传奇。
硝烟散尽,地道犹存。那些隐藏在锅台、炕洞下的地道口,依然在无声诉说着“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战争智慧。
地道与烽火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每当这振奋人心的旋律响起,不少人会想起电影《地道战》里军民同心、智斗日寇的经典场景,但鲜有人知道,电影里许多故事情节就取材于山底村抗日时期的真人真事:电影中区长赵平原的人物原型之一,是磁武县一区区长赵荣昌(原名赵庭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之一,是山底村的民兵队长刘玉保。
“这是旷伏兆将军的亲笔手稿《地道战的历史》,国家一级文物,我们馆的镇馆之宝!”在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第一展厅,陈列着厚厚文稿的橱窗前,讲解员王丽梅向我们介绍,“说起地道战,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对地道战战术的创始人知者甚少——他就是旷伏兆将军。电影《地道战》就是根据这本手稿开拍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黑山部队一个旅团侵占河北邯郸。日军先后派重兵驻守煤炭工业重镇峰峰镇和陶瓷工业重镇彭城镇,在山底村东挖了一条南北长达40公里的封锁沟,炮楼据点林立;而村西的贾壁村,是磁县(后磁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再往西便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山底村就处于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是晋冀鲁豫边区抗日前沿的一道屏障。
“194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村民们在宋代‘抗金洞’的基础上开挖、延伸,经过近一年时间筑成了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的‘地下长城’。1969年,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于是村民们将土地道用砖和石头加固,这便是后来的战备地道……”狭长的地道里,光线略显昏暗,王丽梅打开手机电筒在前引路,记者紧随其后,听她讲述地道的变迁。
为什么在山底村这样一个小村庄,会修建出规模如此大的地道?村民许明勤对烽火岁月的讲述,让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我的父亲当时在区干队当侦察员,和村武委会主任刘玉珍是同事、好兄弟。小时候,父亲经常和我讲地道战的故事。”74岁的许明勤精神矍铄,谈起父亲时满脸自豪。
那会儿鬼子三天两头来“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真正让村民们意识到仅靠“抗金洞”藏身远远不够的,是1940年夏的一场激烈战斗。当时,八路军129师独立营一连在执行任务时进驻山底村,却因汉奸告密,日伪军在一天清晨包围了村子。为掩护村民转移,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战斗,终因寡不敌众,牺牲了19名战士。
这场战斗后,为更好地保存自己,也为更有效地打击敌人,1942年冬,磁县抗日政府第一区区长赵荣昌根据冀中平原地道战的经验战法,动员组织边区村庄通过挖地道进行斗争。
“当时有的村民想不通,还提出了三个顾虑。”王春娥大娘至今记得公爹生前常讲的往事,“我公爹是村里的民兵,参与过挖地道,那会儿村民们担心:地道挖到自家地下,将来房子变形、坍塌了怎么办?地道挖通后,要是有贼人进到家里偷东西怎么办?万一日军找到地道,我们躲在里面出不去怎么办?”
“党员干部先上!”许明勤的声音铿锵有力,“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库和他的弟弟、村武委会主任刘玉珍,带头把自家的地道挖开,接着动员民兵干部、妇女干部主动参与。孩子们帮忙运土,就连80多岁的老人都拿着小铲子刨土。”
针对村民们的疑虑,大家反复琢磨,研究设计出了土炕、水井、衣箱、驴槽等9种地道口。1943年秋,山底村与周围4个村庄的地道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立体式战斗堡垒。
英雄与战斗
地道战的胜利,离不开一个个英雄。
1943年,地道挖成不久后的一天早晨,日伪军包围了山底村。民兵们在队长刘玉保的统一指挥下,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在敌人冲进村子后,民兵们迅速转入地道,利用观察孔观察敌人动态,抓住时机,从暗堡、房上等处一齐向敌人开火,最终日伪军落荒而逃。山底地道第一次显示出了它的威力。
“在我们这,民兵刘玉尚一枪打死两个鬼子的故事广为流传。”这场发生在1944年农历八月初一的战斗,许明勤听刘玉珍讲了无数遍:
“战斗前夕,村里一名在煤窑做窑工的地下工作者,无意间从工友(其哥哥是伪军)处得知‘1000多日伪军明天要扫荡山底村’。窑工跑了20多里路回村报信。”短暂停顿后,许明勤接着说,“收到消息后,村党支部、武委会召开大会,做战前动员和部署。第二天早上,敌人果然来了,先头部队在进村途中触发民兵们事先埋好的地雷,死的死,伤的伤,随后进村的敌人找不到老百姓和民兵的踪影,只能毫无目标地胡乱打枪。这时,埋伏在地道暗堡、防御工事等处的民兵,一齐向敌人开火,打死打伤了不少敌人。有四五个敌人离埋伏在高房工事上的刘玉尚约五六十米远,他抓住时机,一枪打死了两个敌人。”说到这里,许明勤有些激动。
据记载,这次战斗,山底村无一伤亡,大获全胜,共缴获枪支百余支。《新华日报》(太行版)专门报道了“刘玉尚一枪穿二敌”的故事。这场战斗也成了山底村运用地道战克敌制胜的经典范例。
在山底村的抗战史上,这样的战斗还有很多,为保护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封锁做出了重大贡献。山底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日寇作战数十次,累计消灭敌军800多人,缴获各类战利品千余件,涌现出“一等杀敌英雄”刘玉珍、“一枪穿二敌”的民兵英雄刘玉尚等一批模范人物,山底村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抗日模范村”光荣称号。
传承与新生
峰峰地区解放后,刘玉珍随刘邓大军南下投身解放战争。1955年,作为西南军区守备团团长的他,最后选择回乡当了一名矿工。退休后,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应聘担任了王看中学、邯郸市第十五中学的校外辅导员,直到病逝。
在父亲和刘玉珍等前辈的抗战故事中长大的许明勤,深受影响,后来不仅担任了山底村民兵连连长,更成为地道战故事的传播者。
青石路、黄泥墙、瞭望塔,地道是村民的家、乡村的景、村史的“年轮印记”。
提起地道,王丽梅、王春娥、许明勤……村里每一位村民都有说不完的回忆和情愫。
“我们这小学课本里有篇地道战课文,上到这课时,学校会组织学生来地道遗址实地学习,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地道战的智慧。”山底村党支部委员吝起兵说。
在纪念馆外的中国抗日地道体验馆地道导览图处,王丽梅介绍:山底村地道现存有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总长15.6公里,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巷道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
近年来,山底村深挖红色资源和太行山自然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国家4A级景区水平高标准建造并不断升级改造,创建了由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中国抗战地道体验馆、军事CS基地,以及农家乐、民宿等六大资源组成,集生态、休闲、科教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靠着红色游、体验游、研学游等多种形式,村里2024年游客达到10万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7万元,村民年平均增收3200元。”村党支部书记蔺志明说,随着山底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更多村民吃起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马燕 孟涛
通讯员 崔宏亮 殷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