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空置、劳动力外流、缺乏产业基础是乡村发展的几大痛点,如何让乡村资源“活”起来、人才引进来、“造血”能力强起来成为各地乡村振兴过程中持续探索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云南省安宁市,看到了通过数字化运营带动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盘活乡村资源——
让乡村被看见
在云南省安宁市温泉街道的山峦深处,藏着一个静谧的龙山村,村子不大,在海拔2500米的高度里,处处流淌着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创意:墙上彩绘了一头慵懒的驴,配文“我在这里很快乐”;一个窗棂挂着“欢迎你和阳光一起来玩”的俏皮标语;村道转角处,一句“光终究会洒在你身上,你也会灿烂一场”的“鸡汤”灌得人猝不及防……鲜活与古朴在这里碰撞,焕发别样的生机。
“听村子里的奶奶说,这里过去是个缺水缺电缺路的‘三缺’村,曾因防火封山20余年,村子以种植为主,没什么人来,也没什么发展。”在BCC艺术园区的咖啡馆里,李蓉跟记者聊道。她是BCC(意为美丽乡村)龙山有氧计划项目的打理人。这间在半山腰上的咖啡馆和村里四处散落的标语、墙绘都是这个以“90后”为主的BCC团队的作品。
2023年初,李蓉到龙山村小组考察的时候,除了有条新修的登山步道,就只有能“出片”的自然风景和质朴的村落,村里想发展文旅产业,怎么发展?
李蓉觉得首先要让村子“被看见”,有了关注,就有人来,人进村了,村就有了更多发展可能。“我们解决不了产业端的事,但能挖掘村子的价值并为其链接资源。”李蓉告诉记者。
与很多地方先投重金建设后运营不同,李蓉他们采取“小切口、大声量”的策略,轻量化投资,运营先行。
首先,通过网络运营,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作为乡村展示的重要“窗口”来引流。围绕登山步道的线路,在半山腰租用了村中三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将其改造为艺术园区,打造成“网红打卡点”汇聚人气,不定期举办一些艺术展览、社群活动,增强黏性。更重要的是,从项目动工开始就同步拍摄、记录龙山村的变化,在最初的视频里,可以看到这伙年轻人挥着锄头垦荒、筑房舍、修步道……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基础上,从小处着手,与村民共建共生。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硬装”的话,那么运营设计的巧思就是让村子更加鲜活可爱的“软装”,通过网络持续宣传,不断提升龙山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李蓉介绍,到今年3月份,龙山上山人数累计达到5万人,日均客流量在500人左右。
随着龙山村小组游客的增多,也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增收新机遇:村里的农家乐生意逐渐火爆起来;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还有一些村民通过接驳游客上下山,每个月可获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半山咖啡厅、数字游民中心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龙山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李永华表示,现在老百姓可以自己创收,村民的幸福指数更高了,年轻人多了,老龄化村子变得更有烟火气和活力。最近,他又筛选出村里21个闲置的老房子,准备通过整体改造和系统性规划盘活闲置资源。
嫁接人才资源——
扩展乡村建设“朋友圈”
乡村振兴最缺的还是人才资源,人流量多了,怎么能将“流量”变“留量”呢?安宁市将目光瞄准“数字游民”。
电脑边放着一杯咖啡,工作间隙抬头就能见山见绿,呼吸负氧离子含量高的空气。如今,把工位搬进自然、搬到乡野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依靠互联网工作的年轻人的选择,他们被称为“数字游民”。
“与传统的人才下乡方式不同,‘数字游民’大多是科技工作者、艺术家或创业者等高素质人才,‘数字游民’涌入乡村不但能促进乡村社会的年轻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实现一种热爱驱动、价值变现的‘新型游牧生活’。”安宁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离艺术园区不远,龙山村小组也有自己的数字游民中心。
“人家问你们村子最缺什么,我说最缺你来,只有来了才知道能做些什么。”李蓉团队启动了二期项目打造数字游民中心,初衷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停留在这个村子,深度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文化,愿意长时间驻足并主动为乡村发展做些什么。
“我们理解的乡村振兴不是为了发展把整个村子原住民搬迁出去,然后引入社会资本,招募新人,把村子盘活,而是让新老村民的融合为乡村发展碰撞更多‘火花’。”扎根龙山两年,李蓉有更深刻的认识。
走进数字游民中心,类似青年旅社的床位以及“大自然工位”“共享厨房”“共享洗衣机”等满足数字游民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李蓉介绍,从去年6月运营以来,已接待10余个国家及国内城市的近百名数字游民入住。
二牛(化名)就是入住龙山村小组的第一批的“数字游民”,一个多月的时间让他对这个村子产生了感情,了解到附近村民的核桃滞销后,去年8月,他利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和社群资源,帮村里卖出了五六百公斤的核桃,为了保证核桃品质,还自行买了小型烘干机。
就像村里的一句文案“山上没什么好玩的,就这点人情冷暖留住了太多人”,从走马观花的旅游模式转向沉浸式旅居生活,来到龙山村小组的“数字游民”与村民比邻而居,深度参与乡村生活,他们不仅是“过客”,更有可能是乡村振兴的“数字储备军”。
为了更好地为乡村嫁接人才资源,去年9月,安宁市在BCC美丽(龙山)数字游民中心挂牌成立云南省首家“数字游民”人才驿站,建立了数字游民人才库,用于掌握数字游民人才的基础信息、专业技能和资源潜力,推出“人才专员”机制,开发小程序对接数字游民与政府需求,引导合适人才匹配适宜的在地项目。
通过打造“上山聚”和“下山去”两个活动品牌,定期邀请政府职能部门“上山”座谈交流,邀请入驻人才“下山”实践体验,引导人才利用自身的先进理念和开阔眼界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所长,完成“体验-扎根-反哺”的闭环,最终让人才流动变为人才沉淀。
善用数字资源——
畅通农产品上行和服务到户渠道
在安宁市县街街道石庄村,信息技术正不断为这个村子的发展蓄能。
从2022年开始,石庄村就走上了发展电商的道路。走进石庄村的电商中心,鲜花饼、玫瑰茶、红梨醋、羊肚菌等“土特产”整齐摆放在货架上,游客可以现场购买,也可以下单随后快递到家。“我们依托‘滇秀石庄’电商平台,去年销售额达到50多万元,其中鲜花饼占比70%。”石庄村党委委员、副主任杨春贵告诉记者。
今年1月,石庄村新打造的直播间正式启用,村党委书记、主任钱奕霖化身主播,带领村干部上阵带货。“现在会直播的人还不多,我们正计划开展培训,培养更多专业主播。”杨春贵也坦言,目前快递上行成本高,不少村干部下班后都自发帮忙将货物带出村子发货,解决物流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紧跟信息化发展,提升乡村智慧治理能力,去年我们村接入联通数字乡村App,建设乡村治理数字智慧平台,里面搭建了惠民小事手机办等20多项功能。”杨春贵划开手机屏幕,“现在很多数据还在上传,更多功能有待开发,以后有了这个App,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能随时‘云参与’村务,村里独居老人遇事能一键报警,村里有个大事小事通知入户就更方便了。”据杨春贵介绍,目前平台接入了5个摄像头,实时监测重点路段,下一步将接入更多摄像头进平台,用电子眼代替人眼进行监控预警。
与此同时,8个村小组完成光纤入户改造,千兆网速让乡村驶入“信息高速路”。未来,村里计划扎根滇剧文化,推进农文旅融合,通过免费Wi-Fi全覆盖,让游客扫码接入平台,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精准的用户画像与决策支撑。
杨春贵说得实在:“以前修路靠政府拨钱,现在修‘数字高速路’能挣钱。”数字技术不光是工具,更是能让村里富起来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