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嗲闹(苗话:张嘴)、盖嘛(苗话:眨眼睛)、挠后(苗话:点头)”……一整套流程下来,我熟练地用苗语独立帮助王奶奶完成了养老生存认证,这是我在加宜村的日常切片。
2023年11月,我来到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刚到村,我就被加宜村浓厚的红色文化、古朴的苗家风情、美丽的梯田风光深深震撼了。加宜村坐落于月亮山腹地,孔明山山脚,谷壑幽深、野林莽莽,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传统村落,先后被评为“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贵州省乙级旅游村寨”,入选贵州“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然而,语言不通却成了我开展工作的“拦路虎”。加宜村处在大山深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面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大家日常对话都是苗语。第一次入户走访时,我用普通话和村里爷爷奶奶打招呼,得到的却是老人们面带笑容地摇头和一句句“嘛不(苗语:不知道)”。我感到只有学会苗语,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中。为了和村民说上话,我天天揣着个小本本,跟着村干部走村串寨,当起了“复读机”。“怒给嘛摆(苗话:吃饭了没)、打优木给怼(苗话:娃去哪里去了)、噶在酿给多达留菊(苗话:家里面有几口人)”……一句句苗语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变得越来越熟练。当我用苗语问出“莫在压给对达背(苗话:你家养了几头猪)”,老人笑着对我说“哦达(苗语:2头)”的瞬间,我知道自己叩开了进入群众心扉的第一道门。
一年多的在村生活,我逐渐褪去了身上的书生气,沉淀出了为民服务的泥土香,在一次次叩开群众家门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基层治理这本无字之书。
“群众心头的盼,就是我们工作的秤”。在污秋寨子入户时,村民潘世忠向我们反映了饮水难题:“我们寨子喝的自来水源头处,枯树枝叶甚至小动物经常掉落在露天水源,影响水质,很需要一个蓄水池。”回到村委会,我和村“两委”详细商讨方案后,带着选调生工作经费,在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修建了蓄水池。当干净、清凉的山泉水流入51户村民家中时,我深切体会到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的意义。
融入群众,方能实现真正扎根。抢收稻谷时,手上磨出的水泡;森防巡逻时,一脚踩进泥坑沾满泥水的鞋子;消防演练时,浑身湿透却依然与村民并肩作战的身影……这些都是我成长的印记。慢慢地,群众对我的看法从“这小伙子能行吗”,变成了“小王靠得住”。
王阿康
王阿康(右)正在入户走访。(榕江县委组织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