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麦子的失而复得
2025-05-07 10: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10月初生嫩绿到5月的麦浪涌动,小麦的成长轨迹串联起四季的期盼。秋日里,它们以羞涩的绿意对抗萧瑟;寒冬中,又以坚韧的茎叶诠释生命的倔强;待到春深,麦浪已如海洋般铺展,预告着夏日的金黄。自从来到山西省霍州市辛置镇北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我就喜欢在麦田里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想着想着,也认同自己像一颗麦子,长在那里了。

  在北村的400多个日夜,我与乡亲们共同绘就“秋耕图”、打赢“抗旱战”、答好“复耕卷”。每一寸复垦的撂荒地,每一株挺过旱季的秧苗,都是全村干部群众“把饭碗牢牢端稳”的见证。

  北村沿南同蒲铁路而建,依矿企而经济发达,却因保护意识淡薄使得土地撂荒的情况逐年增加。通过与村民的沟通交流,我了解到北村绝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矸石山上。2023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在奔去查勘撂荒地的路上。太阳如同一团熔化的铁水倾泻在108国道上,泛着刺眼的白光,一辆辆满载煤炭的重卡呼啸而过,车尾扬起一片灰黑色的烟瘴。这情景里隐藏着北村“撂荒地”“非粮化”图斑产生的原因。终于爬上了矸石山,我看见野草疯长、田埂塌陷,黑乎乎的煤矸石散发着硫磺臭味。撂荒地整治刻不容缓。我和村干部一起深入农户家中,开展摸排登记,建立信息台账,进行动态监测管控,鼓励农户自行复耕复种。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鼓励支持下,我决定领题攻坚,还这片土地郁郁葱葱。通过查询相关文献,了解到矸石撂荒地的整治需要专业人员指导,流程比较复杂。我积极联系矸石山整治经验丰富的胡教授,就目前撂荒地PH值、水分含量、植被生长等情况进行交流,经过多次沟通,最后确定整治方案——碎矸石、覆黄土、撒有机肥、种苜蓿,达到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之后,我努力奔波于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辛置矿、以及辛置镇政府,多方报告、协调、沟通,终于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在方案确定、资金到位后,我又面临另一大困难,就是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壮劳动力紧缺。我和村干部遍访村民,整理村内55岁以下常住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鼓励动员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一起动手清理杂草碎石,并覆盖厚厚的黄土,将有机肥料撒至每寸土壤,种上紫花苜蓿。我们的努力,不仅为北村羊厂产业示范基地提供了优质的青绿饲料,还提高了土地肥力,进一步改善了土壤结构,为来年种小麦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夏天,天气连续干热,农田土壤墒情急剧下降,麦苗枯黄低垂,小麦生长面临严峻考验。我和杨书记心急如焚。我们努力做好水源保障,及时抽取地下水,充足北村水库,调试设备,尽最大可能灌溉麦田。同时,我们与上级部门协调,申请增加“一喷三防”次数,减少麦地水分流失,尽最大可能增加麦粒重量。此外,我还在田间地头,及时向老百姓们宣传“干热风”如何管理,鼓励村民适时浇水,尽最大可能保持适宜土壤水分。收获时,看着收割机在北村一辆辆开过,老百姓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那一刻,我真的很开心。

  回望来时路,从听不懂方言的外乡人变成群众口中的自家人,那些在田间地头丈量的脚步、在晒谷场院倾听的对话,让我读懂了农村工作朴素的辩证法:民生大事就藏在麦粒的裂纹里,藏在乡亲眼角的褶皱里。乡村振兴,既要算好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账,也要算准农民增收的田间细账。

  贾鸿儒

  贾鸿儒(中)和村干部查看墒情。 (北村村委会供图)

责编:姜嘉琪